Nature罕见同期发两篇“相似”量子成果,真相“真香”(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16 23:14:03
浏览

该成果的取得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南方科技大学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贺煜称该成果是“硅量子计算又一突破”,他告诉《中国科学报》:“1. 5K下可以工作的量子比特,对于用制冷机的人来说可以称得上‘高温’。澳大利亚专注硅基量子计算20年,最近几年终于连续取得突破,获得多个重要成果,成为国际上硅量子计算领先的一支力量。”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尤立星表示“1.5K这个温区制冷机也好做很多”,另外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则评价说“硅(量子芯片)可直接利用强大的半导体工业技术,这是最关键的”。

《自然》同期“背靠背”刊文有深意

值得一提的是,杨智寰、Andrew Dzurak等领衔的这一研究并不是《自然》本周刊登的唯一关于“热量子位”的文章。《自然》刊发的另一篇文章《热硅量子位中的通用量子逻辑》(Universal quantum logic in hot silicon qubits),使用相似的硅技术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制作了一个能在1.1K温度下运作的量子电路)。

杨智寰告诉《中国科学报》,上述论文作者第一作者Menno Veldhorst是Dzurak小组的前博士后研究员,两个原理性试验虽然获得成果的时间不同(Dzurak小组的成果取得于2019年2月,Menno小组的成果取得于2019年10月),但它们相互独立、相互印证。

两篇“相似”论文得以能够在同一期《自然》杂志“背对背”发表,也表明了相关成果的突破性。论文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已经克服了阻碍量子计算机成为现实的最艰巨的障碍之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71-6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70-7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