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岂能一撤了之!中国粹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存眷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7-23 13:30:24
浏览

 
 
学术论文岂能一撤了之!中国粹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存眷  
 

Nature上一次取消封面论文花了整整8年,而这一次只用了5个月。

7月22日晚11点,一度引起学术惊动、由中美科学家相助完成的Nature封面论文“缅甸白垩纪蜂鸟巨细的恐龙”正式撤稿。“最小恐龙”实为蜥蜴!

该文章自3月12日颁发以来争议不绝。先是刊出仅24小时后,海内多位学术同行连系颁发质疑文章。紧接着,一些国际同行也纷纷指出其标天职析的缺陷。

最终,5个月后,作者团队便颁发撤稿声明。

颁发论文时风物无限,取消稿件时低调平淡。对付这样的学术现象,本年6月Nature还曾发文,指出撤稿声明透明度缺失问题。

撤稿非小事,应像看待论文颁发一样严谨地看待撤稿!为此,记者复盘了该论文争议事件的进程及核心问题。看似简朴的“撤稿声明”背后,毕竟答复了什么?又回避了什么?

事件回首:

2020年3月12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传授邢立达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等颁发Nature封面论文“缅甸琥珀中最小恐龙’”;

2020年3月13日,中国粹者在“返朴”公号上登载质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指出该研究中的标本应是蜥蜴而不是恐龙/鸟;

2020年3月18日,中国粹者向Nature提交质疑论文,并同时将其上传到预印本平台bioRxiv;

2020年5月23日,Nature编辑通知质疑论文的作者,暗示原论文大概有问题,但今朝不适合在Nature上颁发质疑论文;

2020年5月29日,Nature编辑在原论文下增添了“Change history”条目,称正在观测此文,办理后会“采纳相应的编辑动作”;

2020年6月14日,原论文作者将对证疑论文的回覆发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认为“眼齿鸟”仍然是鸟;

2020年7月22日,原论文撤稿。

学术论文岂能一撤了之!中国学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关注

为什么撤稿?

论文作者团队在Nature的撤稿声明中说:

“为了防范不正确的(分类学)信息保存在文献记录中,作者们撤回本文。尽量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写仍然是精确的,可是,一个新的、未颁发的标本使我们对该标本(HPG-15-3)原定的系统发育位置发生了猜疑。”

对此,论文第一作者邢立达给出的中文撤稿说明有进一步表明。

记者发明,撤稿的要害,是“作者团队发明的同一产地的生存更完整的一件新标本有了研究希望”。团队意识到,新标本的头骨与HPG-15-3很是相似,但头后骨骼泛起典范鳞龙类形态,应归入鳞龙类。这表白HPG-15-3很有大概也属于鳞龙类,而差异于最初的结论。

论文作者能与Nature协商撤稿,澄清琥珀中这件标本不是“最小恐龙/鸟”而是鳞龙/蜥蜴,浮现了对科学认真的精力,值得必定。

但就这份撤稿说明而言,存在不少裂痕。

当初海表里专家对该论文研究结论的质疑并非成立在有新标本的基本之上,他们仅凭论文华夏始标本的CT扫描数据,就提出作者判定有误。

其间,研究恐龙和早期鸟类演化的德国慕尼黑大学古生物学家Oliver Rauhut,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乌普萨拉大学生物学系传授Per Erik Ahlberg别离接管了《中国科学报》的采访。

Oliver Rauhut:

从原始论文已经可以辨认出剖解布局,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支持该琥珀化石是鳞龙类(以现生楔齿蜥和蜥蜴为代表)。而通过微型化来表明该化石所具有的大量雷同蜥蜴的特征是有问题的,譬喻为什么(微型化)就会导致它的方轭骨消失?我不相识哪种鸟类呈现过这种环境,我不知道有产生这种环境的任何鸟类,将这表明为这件头骨基础不是鸟类,要直接得多。

论文主要问题是,作者根基上先入为主地认为该标本是鸟,而且在此前提下对其举办了阐明(这不必然是存心的)。

Per Erik Ahlberg:

提出“眼齿鸟”是最小恐龙的假设就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