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内镜,大乾坤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4 23:00:21
浏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  
小内镜,大乾坤  
 

小内镜,大乾坤

周平红正在为患者进行内镜下手术(受访者提供)

辗转三天三夜,王明(化名)在家人陪伴下,从辽宁农村老家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求医。

他是一位成骨不全症合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有严重的吞咽困难及食物反流,坐高不到50公分,体重不足50斤,双腿因数不清的骨折而蜷曲萎缩,被称为身形脆弱的“玻璃人”。

多年来,家人带着他奔走了多家医院,寻求救治方案。但由于他身体情况特殊,一直没有医院敢轻易“动刀”。

“由于食物摄取困难,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会产生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况且,这位患者自身有成骨不全症,临床处理起来更为棘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告诉《中国科学报》。

灵巧的“探头”

所谓的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不全,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而滞留,从而逐渐使食管张力、蠕动减低及食管扩张的疾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

临床上,对于这种病症最有效治疗办法就是切断食管下段括约肌。过去,要切断食管下段括约肌唯有“开刀”一条路,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大、并发症多。

为此,周平红带领团队尝试在薄薄的食管壁里建立一条“隧道”,以治疗吞咽困难、食物反流的贲门失弛缓症。

周平红说,这种技术被称为POEM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是将胃镜伸入食管黏膜下,通过特质器械建立黏膜下“通道”,直达食管下段括约肌并选择性切断,达到“无切口、微创伤”的治疗效果。

最后,仅用25分钟,周平红就在王明的食管“隧道”尽头找到了痉挛的环状肌,并顺利将其切开,贲门逐渐得到松弛。3天后,王明顺利出院。

在周平红看来,内镜好比是医生的灵巧“探头”,具有直接观察病变、发现病变、处理病变的独特优势。“虽然内镜没有外科手术刀的锋利,但是它能免去传统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术后恢复快。”

“领跑”全球内镜新标准

几十年来,周平红带领团队研究出多项世界首创的内镜新技术,并且去年,该团队还因“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期待以后有更多病人受益‘中山品牌’的最新成果。”周平红将视线放到了全球。

采访中,他向记者讲述了一次记忆犹新的手术演示。那是在第九届意大利米兰国际消化内镜大会(IMAGE)上,屏幕上一边是来自全球各地的数百位消化内镜专家,另一边是中山医院的内窥镜中心的手术室,手术演示的内容是保胆取石。

患者是一位54岁的女性,胆囊结石,术前评估胆囊尚有收缩功能。“如果切除了胆囊器官,难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周平红通过胃镜下的微创技术,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成功从患者嘴巴里取出两粒花生米大小的胆囊结石,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欧美国家极少实施过此类手术,而我们中心近两年已经成功完成46例。”周平红带领团队创建了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并取代外科手术成为符合适应症患者治疗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