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内镜,大乾坤(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4 23:00:21
浏览

2006年,该团队成功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并向全国推广;2007年,他们又率先将ESD技术应用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将其命名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这一技术和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被认为是推动内镜技术进入固有肌层肿瘤治疗时代的标志,这两项新技术还推动了国际指南将内镜治疗的禁忌证改写为内镜手术的适应证;同年,他们又在国际上创新开展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FR)……

“世界领先,为内镜微创的创新和推广做出巨大贡献。”这是亚太消化内镜学会主席William Chao曾对该团队的评价。

“可以说,我们对胃肠道夹层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包括全层切除术等方面,领先欧美整整10年。”周平红说,从以前到国外学习先进治疗技术,到现在国外医生排队来中山医院学习内镜技术,从以前的‘学习加创新’,到现在的‘超越并引领’,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新技术落地生根

为了让新技术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造福当地病患,这些年来,周平红几乎把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医院都跑遍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平红还四次入藏,并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创建了“大国工匠”内镜工作室。“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域性,当地的消化病疾病谱与内地有所差异。”周平红介绍道,依托复旦—日喀则消化内镜中心的建设,“大国工匠”工作室将针对当地消化道疾病特征,开展消化道早期癌的筛查,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治疗。

此外,还计划在当地推广无痛胃镜的检查和治疗,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在雪域高原落地开花。

目前,内镜下的微创诊断和治疗理念已逐渐被公众所了解,而在周平红看来,这一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任重道远:“建立工作室的初衷,是希望把这些较为成熟的技术‘沉下去’,深入基层,广泛应用。在人员培训、技术下沉、操作规范化等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周平红说,小小内镜背后,其实蕴含的是无限广大的生命舞台。“希望能将科学医疗的理念和技术播撒向五湖四海,造福更多病患。”

专家名片

周平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内镜诊疗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ASGE、AGA、ESGE、JGES、SGEI 国际会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ESD学组组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