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团队给江口“做水下CT”成功绘制70万平方米“藏宝概要图”
电子科大团队给江口“做水下CT”成功绘制70万平方米“藏宝概要图”
第三次助力“江口沉银”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经过三个多月的发掘,再次出土文物10000余件,其中重要文物2000件;首次在国内发现世子金宝实物——重达16斤的“蜀世子宝”金印!这是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4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正式通报了这一喜讯。
重达16斤的“蜀世子宝”金印
在这次考古中,由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中心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探测团队(以下简称探测团队)第三次助力考古探测,奋战了70多天,成功绘制出了覆盖70多万平方米的“江口沉银”全域“藏宝概要图”。
全域探测
覆盖70多万平方米,囊括整个“沉银”遗址区域
2019年11月20日,探测团队从成都赶赴江口,就此展开了长达70余天的第三期“江口沉银”遗址水下综合探测工作。
2018年第二期考古探测绘制的3D“藏宝图”
2017年和2018年,探测团队先后两次助力江口考古探测。在2018年的“江口沉银”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中,该探测团队就绘制出了一幅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为“江口沉银”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区的古河道准确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所谓“3D藏宝图”并非是一张常见的平面地图,而是基于多种电子信息探测手段绘制的考古区三维综合扫描影像。
由于在前两期科技考古工作中奠定的坚实基础,探测团队这一次制定了探测范围更大、考古研究信息更为丰富的第三期考古探测工作计划。团队技术负责人、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周军博士表示,“在前两次水下探测的技术积累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更为高效和可靠的技术工作方案。”
就探测范围而言,这次他们探测了包括岷江主干道、上游正南江与府南河在内的几乎整个“江口沉银”遗址区。探测区域北至府南河的府河大桥附近,南至岷江主河道的岷江大桥附近,覆盖面积约70多万平方米,是第二期探测面积的7倍多。
在本期探测工作中,探测团队根据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设置了不同的测线间距。其中,在第三期围堰区外围采用50米左右的线间距,实现了全区河床基岩的三维形态探测与建模,获得了全区的河道特征概要图。
与此同时,在第三期的考古发掘区采用10米间距布置水上电法探测工作,完成了文物富集有利区段的精细结构探测。在有利于文物富集的重点区段,利用高密度布置(2米间距)的频率域电磁剖面法与地磁法开展了金属文物的无损检测工作,通过电磁与地磁的响应特征分析,为后续的考古发掘提供了判断依据。
精准高效
揭开古河道的秘密,精准定位“沉银有利储集区”
在2018年的“江口沉银”遗址第二期考古探测中,该团队就已经确定了“沉银”遗址区一部分河道基岩的结构特征和深泓线(又称溪线,即沿河流方向最大水深处的连线,沿此线的剖面为河流的纵剖面)分布的准确位置。而在本期探测工作中,探测团队要进一步摸清遗址区全域的岷江河道基岩结构特征和与之相关的藏宝图概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