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翔: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03 09:45:11
浏览

 
 
张兆翔: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微信图片_20200502231203.jpg

张兆翔参加香山科学会议

照照镜子,36岁的张兆翔发觉自己早生华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句诗说的,正是时光一去不复返。所以,少壮时更应珍惜时间,奋斗进取。”

近年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翔主持并完成多个国家、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在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需求的智能视觉监控,以及面向经济民生需求的智能驾驶两个实际场景实现落地应用,为建设平安城市、智慧城市作出重要贡献。

不久前,张兆翔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学习标兵”称号。而这样的荣誉和丝丝白发更提醒着他不能懈怠:“党与国家对青年人寄予厚望。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科技创新之路尚任重道远,科技报国之情须矢志不渝。”

另辟蹊径,更需坚守

现有人工智能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但其在真实环境中的全局性表现与人类智能相比相差甚远。那么,如何从大脑系统中寻找和选择支撑性证据或重要发现,将其转化为实用高效的工程计算模型?

张兆翔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自200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者谭铁牛至今,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间。

他认为,要突破当前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深度融合是关键。

然而,对于已在智能视频分析方向深耕十几年的张兆翔而言,研究成果已颇为显著,在熟悉的研究方向上早已驾轻就熟,此时转身投入相对陌生的类脑智能领域,探索明显区别于既有理论体系的新方法,是一次需要魄力的抉择。

另辟蹊径,意味着太多不可知。进入新领域,必然经历一段蛰伏期,而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放大了研究人员的考核压力和研究生的毕业压力,更不用说要对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相关学科进行大量学习。

自2015年左右至今,张兆翔团队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在研究产出上相对沉寂,取得突破之路看起来漫漫无期。其间人工智能在工业界和资本界相当红火,很多熟识离开学术界,投身工业界,张兆翔也曾收到过千万元年薪的邀约。

这一路上他时常想起谭铁牛说过的一句话:“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并不多。”在认准的道路上,张兆翔要坚持到底。

2018年前后,张兆翔团队在认知神经科学启发建模开始取得有影响的成果。而该研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在现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探索了“人脑启发”的新路径,突破了当前人工智能环境适应性较差的局限,不再需要大数据标注,进而实现人工智能的自主进化。

同时,张兆翔团队通过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托马索·波吉奥等国内外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多年合作,在脑结构和脑功能启发的神经网络建模与学习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走出舒适区,科学报国

自主创新之路从来都要经历千锤百炼。“一百次跌倒,然后一百次爬起来。”

张兆翔的感悟最早来源于儿时偶像华罗庚。“这样一位天才,他却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毅然回国报效,并全力推广统筹学、优选法等贴近国计民生的实用数学的事迹,更让人心生敬佩。”于是,成为像华先生一样的科学家,成了他儿时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