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翔:不负韶华,不负时代(2)
其科研领路人谭铁牛也有着相似的经历:放弃英国终身教职,回到国内再起风云。“谭院士这一代的许多科学家,也身体力行启示着我们:科学家不仅要有学术理想,更要有报国情怀,更要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培养人才,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科技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白衣天使们在前方冲锋陷阵,在后方,张兆翔认为自己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结合点,理应出一份力。
他带领几位工程师远程协作,在一周内全力突破,研发出巡检机器人,集监控、考勤、口罩检测、体温检测、态势感知等功能于一体,经调试后,在自动化所2月10日起的复工活动中运行良好。在即将到来的全面复工中,该型巡检机器人会迎来更广泛需求。
“在科研之路上,青年人才更应该跨出舒适区。”于张兆翔,就是坚持做脑智交叉前沿方向的探路者。该团队承担的《类脑神经网络建模、学习与应用》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增“脑智研究方向”的第一个重点项目,通过模拟和借鉴人脑的神经结构、认知机制和信息处理方式,构建全新的类脑神经网络理论体系。他还在团队中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带动更多年轻人。
责任在肩,不可负
科普是张兆翔非常重视的另一项工作内容。“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科普不是浪费时间,而恰恰是我们的本份,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每位科研工作者的重大任务使命。”
张兆翔组织发起并积极参与了包括“全国科技周”“人工智能走进高校”等科普活动,作为学术导师全程参与各次“中国科学院香港青年实习计划”,以促进内地和香港青年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并与多位香港学生构建了学术联系。
其中一次科普活动中,一道简朴的问题让张兆翔深感责任在肩。
2018年,他受邀在“首都科技讲堂”中作题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赋能新时代》的科普报告,超过15万人次在线观看。“看到这个数字时,我惊呆了。能够把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最直接地传播给大众,非常有意义,同时也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更让他不能忘怀的,是报告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和她患有脑瘫的儿子。“可以想见他们两人是怎么克服各种不便来到现场。他们来找我合影时,老太太问:‘你们人工智能,能不能解决脑瘫问题?’”说到这儿,张兆翔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瞬间,“社会民众的期待与信任,我们又怎能辜负?”
“今天是中国最好的时代;是从事科学技术最好的时代,当然也是年轻人最好的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与践行科学家精神,真正做到不负国家、不负科技、不负自己的青春韶华、不负这样一个足以建功立业的新时代。”
张兆翔算算自己的退休时间,刚好在建国一百周年前后。“能够全身心投入祖国‘两个100年’的奋斗征程,人生幸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