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载人飞船自述:人类的“终极三问”难不倒我(2)
另外,我的头上还有一顶漂亮的“帽子”,可以保护脆弱而娇贵的对接机构,这是航天工程师们用防热材料为我设计的。和其他飞行器对接时,可以把“帽子”摘掉露出对接机构,等返回地球时再把“帽子”戴上,保护里面的设备不被烧坏,实现重复使用。
5月5日傍晚,我的“试验版”搭乘同样是第一次亮相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顺利来到了预先设定好的轨道。在和火箭兄弟不舍告别后,试验船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旅行,完成了后续的使命。
在太空的两天多,试验船进行了7次自主轨道控制,把自己抬升到远地点8000公里左右的大椭圆轨道,时间紧、动作密集,全靠“大脑”GNC系统(飞船的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简称)应对。
前面已经介绍过我的新“衣服”,这是它的第一次亮相,它能够承受住再入返回过程中最高2000多度的高温烧蚀,守护了返回舱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在返回阶段,试验船的群伞气动减速和气囊着陆缓冲技术,提供了最后的安全保障。
在整个过程中,宝贵的数据都保存在试验船的“黑匣子”中,为后继型号研制优化提供重要参考。这也是我的“试验款”此次飞行的最大收获。
其实,早在2016年,“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已经利用长征七号首飞的机会,成功验证返回舱的气动外形等关键技术。这次我的“试验版”更进一步,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更多关键技术进行飞行验证。
有专家评价说:“这次飞行试验的成功可实现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由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为我国载人登月飞船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
这让我觉得使命重大。我也将不负众望,在这次试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接过接力棒,让中国人探索深空的脚步走得更稳健。
听我唠叨了这么多,会不会有一种“我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错觉?
设计人员有过一段描述非常打动我,他们说:“未来的航天是平民大众的航天,未来也许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太空旅行。”
他们甚至想过,要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能够直接在飞船上充电、上网,用起来就像在地面上的家里一样便捷舒适。听起来就让人激动,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