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萱研究员:不弃前行,仰头飞跃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16 00:06:08
浏览

 
 
杜世萱研究员:不弃前行,仰头奔跑  
 

杜世萱很低调,很难在公开的报道中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想了解她,只能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十大重大创新成果”主要贡献人、国内外物理学顶级学术刊物,以及国际真空大会和中国物理学会年会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邀请报告上、学生们毕业论文和答辩最后的“致谢”中……寻找“蛛丝马迹”,感受她对科研的坚持和真知灼见,对生活的积极,对学生的挚爱。

杜世萱也很“简单”,她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没有过多身份的加持,让她有足够的精力沉浸于“方寸”计算物理科学之中,自由驰骋,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工作。

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

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个梦想是儿时的杜世萱内心中最真实的渴求。

1970年,杜世萱出生于祖国西南红色革命圣地——贵州遵义,这也是个被誉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地方。在还存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社会环境下,她的父母从未因为她是个女孩否定她的梦想,反而是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

用杜世萱的话来说,她的诸多好习惯是“被迫”养成的。

杜世萱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革命年代贵州少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同时代少有的女性大专生。耳濡目染的熏陶,让杜世萱敢于想象作为一名女性也有同等机会发展的种种可能性。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如今,杜世萱再回首时不禁感慨,大部分对自己一生有极大帮助的好习惯都在儿时养成,并且都得益于父亲的教诲。

她父亲在中学教授数学、物理和化学三门课,也让杜世萱受到了超前“理学教育”。在正式入学前,父亲就每天带着年幼的杜世萱到教书的学校上课,“同学”是比她年纪大很多的学生。“虽然年纪太小听不明白上课的内容,但看着黑板上的各种数字组合和奇奇怪怪的符号线条,总觉得非常美。”这是杜世萱第一次对“理科之美”的认识。

也许是任理科教师的缘故,父亲坚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闲暇时间也教她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杜世萱,也因此,她从小对理科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学到高中,她的理科成绩也总是最好的。

这种学习让杜世萱受益匪浅,“这使我养成了更倾向于自学及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最终把我引向了科研之路。”

父母给予了杜世萱在选择上的极大支持和鼓励,但在“坚持”和“执行”的要求上却是极为严苛。

杜世萱回忆,父亲家教极严,规定放了学就得回家,下课时间及路上的时间算好了,晚到家就得挨罚,作业必须认真完成,否则撕掉重写。“尽管当时我觉得‘管教’太严,仿佛失去了自由,但也正是这些貌似严苛的要求造就了我守时,以及任何事情但凡要做必追求极致的性格。”

追寻自由 敢于挑战

科学突破往往离不开科学家的直觉与灵感,而自由,是直觉产生和灵感迸发的重要保障。

杜世萱第一次体会到自由的快乐正是在听父亲教学上课的时候。下课了,学生们就带着她漫山遍野地跑,捉蜻蜓、蝴蝶,掰玉米烤来吃,看露天电影,那段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至今让她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