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原们”是怎样炼成的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19 22:04:59
浏览

 
——解码中国科大科技英才班  
“曹原们”是怎样炼成的  
 

近日,24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校友曹原,因再次在《自然》杂志一次性连发2篇论文而备受关注,被网友称为“海啸级后浪”。2年前,22岁的曹原因在《自然》一天连发2篇有关石墨烯的文章而轰动学术界。2018年,《自然》发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

曹原在中国科大少年班就读期间,被选入“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类似这样的科技英才班中国科大已建有16个。自2009年创办以来,该精英班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类似曹原的优秀学子。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成功秘诀何在?他们曾经就读的“科技英才班”又是怎样一种存在?

随天性

陈旸是中国科大最早接触到曹原的老师。2010年,时任少年班学院院长的他,在深圳见到曹原时,曹原正在学习化学竞赛的知识。“经过一番了解,我感觉这个学生各方面素质很不错,便鼓励他报考中国科大少年班。”

曹原进校之初本来是准备学化学的,后来逐渐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转到了物理这个领域,进入了“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在中国科大,包括科技英才班在内,本科生是可以100%自主选择专业的,而且至少有3次转专业的机会。类似曹原这种转专业的经历,在中国科大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之所以推行这样的政策,是因为学校考虑,刚进校门的大学生由于对专业缺乏亲身体验和深度了解,很有必要在其学习期间,帮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给予其重新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机会。”中国科大校长助理、教务长周丛照说。

因为有多次自由转专业的机会,本科生们担心“选错专业入错行”的后顾之忧不存在了,他们也就有了大胆尝试的勇气。

在进入大学之前,中国科大 “华夏计算机科技英才班” 2012级学生刘力源最擅长和喜欢的专业是数学。但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所填写的志愿却是此前几乎没有投入精力学习过的学科——计算机。

“因为我是一个哈利·波特迷,很羡慕魔法世界的精彩。填报志愿时我偶然意识到,编程其实是有点像魔法的,我们虽然不能驱使魔法,但可以驱使计算机。于是,心一横,想着实在不行,科大还能换专业,我就将计算机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刘力源说。

事实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在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了中国科大的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后,如今的刘力源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继续深造。

多年的人才培养成效数据跟踪分析显示,在中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前10%的优秀毕业生中,有一半来自转专业的学生;该校物理学院成绩前5%的学生中,由非物理专业转入的同学也占近四成;中国科大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中,约四分之一为重新选择专业的学生。

“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兴趣,帮助他们摒除外界杂音,追寻内心最真实的呼唤,已成为中国科大科技英才班广为人知的秘诀。”周丛照说。

强基础

“从我接收到的学生生源来看,中国科大的本科生是最好的生源:学生素质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浓厚的科研兴趣。这一点也是‘英才班’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上述对于中国科大英才班的评价,出自该校“赵忠尧应用物理英才班”的“所系结合”校外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之口。

据介绍,“基础宽厚实”是中国科大60多年的办学沉淀和鲜明特色。科技英才班更加注重加强本科生的数学、物理基础和思维能力。

在英才班培养方案中,学生数学和物理基础课程的学分数不得低于30学分,约占毕业课程总学分要求的20%,在课程深度上较普通学生也有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