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珠:没做医生也有妙手仁心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20 17:07:06
浏览

 
从碎石机到磁波刀、超波刀,心系患者的她引领跨学科“医工交叉”  
陈亚珠:没做医生也有妙手仁心  
 

接过沉甸甸的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证书,陈亚珠轻轻道谢。面对荣誉,她低调而腼腆;谈及工作,她兴致勃勃。

作为民族医疗器械创新研究和产业转化的领军人物,陈亚珠是跨学科“医工交叉”的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她是我国研发液电式肾结石体外粉碎机的重要贡献人,迄今为止,该仪器让数百万患者摆脱了开刀的痛苦。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她瞄准国际前沿,创新性地提出“新一代多模式相控聚焦超声技术”,带领团队相继研发出磁波刀和超波刀,为我国重大疾病物理治疗技术、设备研制和临床实施作出了卓越贡献。

“荣誉归于过往,期望给予未来。”而今,84岁的陈亚珠依然心系患者。如果能为他们减轻一分痛苦,她愿意一直努力下去。

为了研发中国人自己的碎石机,跑断腿、磨破嘴,再难也要上

1936年,陈亚珠出生在浙江宁波。年幼时,父亲因医治不及时而痛苦离世的经历,在她心中埋下了一个医生梦。1962年,她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高压电技术专业毕业,开始高电压绝缘、防雷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原以为就这样远离了自己从医理想,可命运总是妙不可言。

上世纪80年代,肾结石是我国的一种多发病,患者需要开刀取石。那时,德国推出了一种用物理方法击碎肾结石、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无痛无创设备,一台仪器售价高达120万美元,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广大患者难以承担。于是,“研发中国人自己的碎石机”的念头在陈亚珠和导师心中燃起。

体外碎石技术需要融合电子、计算机、自控、影像、医学等多门学科,对陈亚珠来说,想做成这个项目难度相当之大。

因为不被看好,他们遭遇了科研中最大的难题——缺钱。为了筹集资金,陈亚珠和导师“跑断腿,磨破嘴”。不过,既然瞄准了目标,他们心中只有一条路,就是实现它。最后,师徒二人从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获得了40万元低息贷款,终于启动了项目研发。经历一年零八个月的日夜奋战,中国式液电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宣告研制成功。

直到如今,陈亚珠还反复回味那段为中国“碎石机”奋斗的日子,缅怀导师,感慨万千。她说,那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把问题解决掉。”后来,她总是拿这段经历鼓励学生:“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1987年,凭借体外碎石机,陈亚珠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就这样,工科出身的她终于结缘医学,并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可她始终认为:“我只是在医学工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项项发明凝聚着同一个初心,患者需求是她一生创新的出发点

从碎石机开始,陈亚珠不断填补着国内无创医疗仪器的空白:前列腺增生热疗仪、尿流动力学检测仪、头颈部恶性肿瘤超声热疗仪……这些设备凝聚着陈亚珠同一个初心:让临床治疗效果更好一点,使患者疼痛再少一点、生活质量更高一点。

随着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陈亚珠又开始琢磨针对肿瘤治疗的无创手段。她敏锐地洞察到,基于物理技术的肿瘤治疗装备即将迎来研发高潮,强烈而急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已到花甲之年的她再次集结团队,一头扎进了新领域。

上世纪90年代,陈亚珠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 “新一代多模式相控聚焦超声技术”,将超声能量从体外以“绿色、精准、个性化”方式汇聚于肿瘤等病灶部位,使瘤体温度迅速提升至65℃以上,利用高温“烧死”肿瘤组织,在医学影像的结合下,实现精准测温、手术可视化和实时疗效评估。历经20年不懈攻关,2016年,由她带领团队研发的磁共振引导新一代相控聚焦超声诊治一体化装备(简称“磁波刀”)亮相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引发业界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