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代表委员谈应对疫情挑战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21 09:07:29
浏览

 
 
风雨无阻向前进——科技界代表委员谈应对疫情挑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很不平静。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受到影响,科研领域也不例外。

在因疫情而推迟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与《中国科学报》分享了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经历与对策。他们表示,疫情对科技与教育领域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也让科技与教育在反思中重建起更适应未来发展的组织形式。

日常科研:疫情带来新思考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不少日常科研工作受到影响,比如,一些需要实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只能适当先转为理论研究为主,一些需要在实验室里完成的科研工作因科研人员不能及时返回实验室而推迟。

作为科研人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也不得已主要在家中进行了3个多月的“云科研”。

“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总体来说,基本没闲着,只是有时效率不如以前,效果也不太理想。”张柏春告诉《中国科学报》,科学史研究依赖于查阅大量的图书典籍、纸质资料等文献资源,由于研究所、图书室等公共场所封闭管理,科研人员很难正常利用这些资料。

另一层影响来源于工作环境的限制。“我们所的年轻科研人员比较多,在北京往往是与人合租,或是几代同堂,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工作,研究工作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张柏春说。

此外,如今的科学研究大多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研讨和国际合作,国内外学术交流受阻也成为疫情造成的困扰和挑战之一。“与面对面交流相比,通过电脑甚至手机的小窗口进行交流研讨的氛围、深入度都大打折扣。我们只能努力先把手头上有条件做的工作做好,等疫情好些的时候尽快补做耽误的事。”张柏春说。

疫情在带来诸多挑战和困难的同时,也让张柏春有了诸多新的思考。

“未来,我们研究所会加强对公共卫生历史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的研究,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张柏春感慨,疫情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有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以往,公共卫生历史属于相对边缘的领域,所受重视程度不够。今后,科学史学者应开展该领域的深度研究。

国际交流:以更灵活的方式推进合作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暴发,国际科技交流受到了明显影响。

“很多国际会议都推迟了,比如今年原定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空间科学大会(COSPAR)推迟到了明年一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告诉《中国科学报》。

COSPAR可谓全球空间科学的盛会,原本每两年举办一次,涵盖了空间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而受疫情的影响,会议相应的筹备工作也都陆续推迟。作为COSPAR科学微小卫星星座工作组的成员,吴季如今每两周在线参加一次工作组会议。

不仅如此,他原本准备参加的不少专业性国际会议都有所推迟,不少工作会议均改成了线上交流。

除了国际会议之外,一些国际合作的具体项目也受到了影响。例如,中欧合作研制的中法天文卫星原定于2021年底或2022年初发射,即将召开转正样评审会,评审通过后便可转入正样研制。“但是,现在受疫情影响,评审会要推迟,并且可能会以视频方式召开,这是不得已的。”吴季说。

不过,他认为,疫情之下,国内外科研人员还是要尽最大努力保证科研工作的持续推进。“目前,尽管很多国际交流工作有些滞后,但都没有因为疫情原因而终止。”吴季说。

他表示,疫情推动了视频软件的发展,疫情之后,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中的线上交流可能较之以往会更多,国际科技交流方式也将更加灵活。

高等教育:回应现实需求,紧抓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