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门“双一流”高校仍在粗放成长;精简帽子少评价(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26 00:31:09
浏览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就科技创新中人才发展和评价提出了建议。刘忠范指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科学地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高科技领域竞争的关键所在。

刘忠范表示,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最高的境界是:“或者上书架”“或者上货架”。“上书架”并非简单的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真正对科学有用,成果能够写到教科书里,留在科学史上;“上货架”并非简单的申请几项专利,而是研究成果真正用得上、变成产品,对国计民生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要做到实际上非常难。

刘忠范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应抓住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科研人员真正安静下来,做出属于中国人的“顶天立地”的工作。

同时,应合并归类简化人才计划,同时严格控制设立新的人才计划;大幅度精简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估和人才评价工作,让权力回归学术共同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做适合自己的真正有价值和有成就感的东西;引导科研人员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做到“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

刘忠范强调,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们心无旁骛地做事,因此培育创新性的文化环境和土壤极为重要,也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报》评论文章:总理的“不安”该如何解决?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多个场合讲过好多遍,有关方面发过文件,科研人员也为此鼓了许多次掌,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有些措施仍没有落实到位,这让我感到不安。”5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上说。

让总理不安的是为科研人员松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近几年两会上必定要被热议的话题。

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又一次道出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声:

“部门之间要统筹协调,不能这个部门‘踩油门’,那个部门‘踩刹车’,要真正为科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科技工作者放开手脚去创新。”

“有关部委已发文破除‘SCI至上’,但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支撑能力和评价标准问题仍待解决。”

“高校对人的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都应改革,应把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继续深化,落到实处。”

可以说,总理的不安,也是科技界代表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安。这份不安既是为科技创新活力无法充分释放而焦急,更是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速度跟不上国家的创新需求而忧心。

当下,为科研人员松绑已经到了要啃硬骨头、下狠决心的时候。要解决“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的问题,需要首先想办法解决科研管理部门 “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在科研管理各部门间建立起主动承担、不踢皮球的责任制度,同时给予基层科研机构先试先行、打破陈规的容错试错空间。

惟其如此,才能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诸多难题,让更生动的创新活力得以释放,让总理和广大科研人员心安。

相关专题:2020两会中的科教热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