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你所不知道的“火星院士”万卫星(2)
“这成了各人眼里的鸡肋。”其时主管台站的朱日祥说,“放弃吧,这些台站的科学意义确实很是重大;留着吧,又没人能把它们用好。”
万卫星团队力挽颓势,改革出了具有地磁、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多种国际先进手段的空间情况综合视察子午台链,有力支撑了地质地球所地磁与空间物理学科的成长。
尔后,万卫星又主持建树了三亚大型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项目,发愤为中国打造世界一流程度的空间探测设备;由他牵头重组的中科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尝试室,也迅速生长为跻身国际前列的研究平台。
虽然,尚有环球瞩目标中国火星探测打算。
雷达梦的起点 80年月与李均院士旅行millstone非相干散射雷达
2013年赴美考查再次millstone非相干散射雷达
“天问”问天
4月26日,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来到解放军302医院。在万卫星的病床前,邵鸿汇报他,火星探测项目有名字了——“天问一号”。
万卫星暴露了微笑。
2000多年前,屈原写下《天问》长诗。170多个问题,从天地初分、日月星辰,一路问到汗青兴衰、公民社稷。如今的中国科学家,终于要把那些凝结着集团伶俐的科学问题,递交到苍穹深处。
万卫星是湖北人,同屈原是老乡。他和屈原一样,为了向上天提出最有代价的问题而穷思极想。
当今的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早已不满意于到星球外貌逛一逛、看一看。中国已经把握了把探测器送到火星上的技能,但飞上火星后,毕竟应该做些什么,“问”些什么呢?
这正是万卫星作为首席科学家的职责地址:为中国的第一次火星探测打算,拟定出一套既有技能可行性,又有科学打破性的探测方针——他知道,只有在真正科学方针引领下,才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强国之路。
2013年 万卫星查抄流星雷达
2017年春天,万卫星把一份名单交给学生魏勇,让他接洽这些人来地质地球所介入火星探测研讨会。魏勇一看名单,停住了:这些人的单元八门五花,既有国度航天局,又有各个高校和科研单元。
“万老师,我从来没见过哪个会是这么开的。您要到达什么目标呢?”
“我就是要实验一下,看看科学家和工程师能不能坐在一张桌子上接头!”
恒久以来,深空探测规模都存在工程和科学“两张皮”的缺憾:工程师研制设备和载荷,却不知道这些设备将要执行什么任务;科学家有想要摸索的方针,却又不知道奈何通过设备实现。
终于,万卫星教育科学家,与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师张荣桥教育的工程师团队,在一张桌子上“会师”了。
“各人整整接头了一个上午,集会会议很是乐成。”魏勇回想道。
“卫星”飞旋
从2008年机关火星电离层研究开始,万卫星就像他的名字那样,成了一颗绕着行星飞转的“卫星”。在之后的短短10年间,包罗万卫星在内的一批科学家立志进取,实现了中国行星物理学从无到有的超过。
2014年尝试室现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