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你所不知道的“火星院士”万卫星(4)
但糊口中的他太平凡了,质朴的穿戴、憨厚的性格,仅有的符号是弯弯的眉弓和笑眼。因为很少在媒体上曝光,即即是天文喜好者,也或许率认不出他的名字和面目。
跟同事在一起,他就只谈事情,不问其余。甚至直到归天后,魏勇才从他儿子口中得知,万老师和本身是同一支球队的铁杆球迷。
足球、排球、围棋、桥牌、《动物世界》……家人历数万卫星生前的各种喜好,让伴随他多年的同事都惊奇不已。
像每一个普通人那样,万卫星会省吃俭用买一台心仪已久的拍照机,也会熬夜看球赛,甚至跟儿子抢夺遥控器;家里的书柜上,摆满了他喜欢的汗青书籍……
糊口中的万卫星
但从2004年来到北京后,事情骤然忙碌,他留给这些喜好的空间已经微乎其微。“他的球友都在武汉,北京一个也没有。”
死则又育
万卫星年少丧父,母亲一小我私家把他和三个姐姐拉扯大。1977年规复高考,他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跳出“农”门——历经无数艰巨崎岖,终于生长为中国空间科学和行星物理规模不行多得的各人。
“国度是要把他当帅才用的。”叶大年院士说,“此刻正要‘帅’呢,惋惜……”
万卫星留下的遗憾,太多太多了。
如今,火星探测打算蓄势待发、三亚非相干雷达即将竣工,无数的蓝图待展,主帅却已不在。
斯人已去。万卫星空想中的那条中国特色行星科学强国路,还好走吗?
“安心,一切都在正轨。”他的学生说。
“请安心,自有厥后人。”他的同事说。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这是屈原《天问》的第十七问:月亮何德何能,消亡之后,又能化育新生?
已往数十年间,万卫星造就出了一支国际水准的年青团队。地质地球所的“80后”研究员,有1/3来自他的团队。
丁锋继承深耕重力波研究,以逾越年数的成熟和稳重,让团队平稳运行;
第一位博士丁锋
魏勇2015年成为地学规模首位80后“杰青”,现接受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鸿鹄专项”首席科学家,继承投身于我国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树;
任志鹏31岁创下“优青”最小年数记载,领衔开拓出海内迄今独一具有自主常识产权的地球电离层—热层耦合模子,并劈头拓展到火星和金星;
乐新安回国后,接任万卫星的学科组长,和几位年青人一起继承着非相干雷达的征程……他的近百名结业生,每人的专业都有所差异。
2019年西席节
当学生接过万卫星留下的旌旗时,发明早已是旗帜遍野,猎猎飘扬。
当初万卫星来到这个以固体地球物理为传统优势的研究所,开发出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的一片天空,地质地球所所长吴福元院士曾打趣他:“我们大部门人都在地上,而万老师在天上。”
“万老师在天上。”
这句话,于今念起,悲欣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