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设施蔬菜“两减”技能回馈大地(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08 13:45:58
浏览

设施蔬菜地上病害多为气传病害,病原菌存在于设施环境的空气、土壤、作物、棚膜、墙壁表面等,农药利用率不能通过简单的沉积率或作物吸收率来评价。

为此,他们建议,设施蔬菜农药利用率评价,应结合空间(空气、作物、地面等)杀灭效果进行,即根据农药对病原菌杀灭效果评价农药利用率。

又如,他们对我国 26 个省市 12 个科 39 种蔬菜土传病害进行长期监测,彻底探明了设施蔬菜土传病主要种类,包括原真菌43种、卵菌9种和细菌5种,以及新成灾病害 7 种。

项目组深入生产实际中发现,设施生产解决了产业需求,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高湿病害问题。传统喷雾施药在阴雪雾霾天气中解决不了高湿病害,事倍功半。露地作物通过高杆打药机、无人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轻简施药,但这些设备无法应用于国内的设施蔬菜生产。

“生产中急需轻简化打药方式。”蔬菜花卉所副研究员谢学文介绍,粉剂曾经是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其良好的扩散性能和穿透性能。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期,粉尘法施药技术在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传统粉剂施药后,会在植物表面留有白色粉状沉积,严重影响其商品性;传统粉剂用量大, 传统粉剂缺少科学助剂,分散吸收受限;手摇式喷粉机已退出历史舞台,无法实现精量控粉。

经过多年研究,李宝聚团队研发成功弥粉法施药防治设施蔬菜病害技术,彻底解决了上述难题。相关产品中蔬微粉剂和中蔬弥粉机已经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大面积使用。

该项技术使药剂有效利用率提高约40%,对病害防治效果显著,每亩地施药仅需3~5分钟。这一简单便宜的施药方式得到了农户的称赞。

来自土地 回馈农民

“他们的研究内容来自于生产实践、生产一线,来自于农民的迫切要求,他们从不唯论文而做,所有工作都来自于我们这片土地、这个产业。”吴孔明在会上评价道。

他说,该团队研究的技术和模式都与现阶段的生产方式高度吻合。“他们成果的创造力强、适应性强,跟生产结合得非常紧密。”

而且,他们所有成果都能及时和主产区的生产相连接,尽快推广、应用和熟化。

14项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新技术在山东省兰陵县设施蔬菜生产一线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李宝聚说,采用该集成技术模式后,与示范前的本底相比,减少化肥养分投入量31.52%,化肥氮利用率提高15.67个百分点;化学药剂减量42.35%,农药利用率提高近18.95个百分点。而且,“产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6.32%,增效显著。”

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副司长张文在会上指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要实现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我认为还要不断的强化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加快好技术、好产品好模式的应用,整体上提升蔬菜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张文说,应该大力推进三个转变,来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一是促进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向科学安全施用的转变。“要让蔬菜经营主体、菜农了解到多施化肥、农药,实际上就是浪费。把过去过量使用的习惯转变到科学安全的运用上来,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产量,更提升品质。”

二是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一线快速转化应用的转变。要通过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示范推广,把技术效果实实在在的展现出来,才能加快示范推广的速度。要倡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在县域、在田间地头搞创新、搞集成、搞示范,来探索科技成果点对点的快速转化应用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