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宣 心系河湖鱼水情
曹文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是最早提出“长江全面禁渔十年”发起的学者之一。
作为著名的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恒久致力于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及珍稀鱼类物种掩护等规模的研究,为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公道操作奔走号令60多年。
本年1月1日开始,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掩护区已经实现全面禁捕,其他重点水域将于2021年1月起实行10年禁捕。本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禁捕有关事情的通知》。
对此,曹文宣感想十分欣慰:“各地严格落实‘禁渔令’的要求,才有大概让母亲河挣脱无鱼之困。”
火油灯下试验,研究野生鲂鱼
走进曹文宣的办公室,可以见到各类鱼类标本,书架上、桌上也摆满了和鱼有关的科研书籍和资料文件。传闻要采访他,曹文宣回身从书架上拿下几本厚厚的相册,翻看着这些老照片,打开了话匣子。
1934年,曹文宣出生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彭州市,哪里河道广布、水系浩瀚。老家清澈的河水、水中欢脱的鱼儿,让他至今难以忘怀。1955年曹文宣从四川大学生物系结业后,来到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始了一条与鱼儿为伴的野外科研事情之路。
“其时,水生所组织开展了‘梁子湖鱼类生态观测’,我认真研究两种经济鱼类——团头鲂和三角鲂。”曹文宣先容说,鲂鱼在民间俗称“鳊鱼”,也就是台甫鼎鼎的武昌鱼。
其时梁子湖生产的鲂鱼仅占总渔产量的10%阁下。曹文宣认为,鲂鱼生产之所以占比不高,是因为内地渔民捕食了较多的幼鱼。
鲂鱼的体型高扁,体重二三两的幼鱼很容易被网具大批捕捉;假如晚两三年捕捞,每尾鱼可长到二三斤重。在梁子湖鱼类生态野外事情站,曹文宣和同事们常常点着火油灯,在尝试室熬夜调查团头鲂的发育进程,绘制胚胎图。颠末重复研究和试验,他得出结论:团头鲂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取得鱼苗,并有条件作为池塘养殖的工具。
1962年4月20日,曹文宣在人民日报第5版上颁发《漫话“武昌鱼”》一文,具体论述了武昌鱼的生物学特点和人工养殖潜力。通过曹文宣等人的研究,武昌鱼养殖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九上青藏高原,研究裂腹鱼,为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等提供佐证
从1956年至1983年,曹文宣的野外观测涉及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13个省份,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个中,仅青藏高原他就去了9次。
“当时候的野外科考,没有越野车,没有高端装备。”从曹文宣展示的一张张老照片中,记者看到,其时的交通东西是简略的木船和马匹,科考方法是挽起裤腿,徒手“摸鱼”。
在办公室的水槽边,有一个装着鱼类标本的玻璃器皿。“这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类,在它的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1行大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1条缝隙,因而被定名为裂腹鱼。”曹文宣先容,他和同事们爬雪山、下深涧,远程跋涉于荒无人烟的冰原之上,收罗了近百种、上万条鱼类标本,发明白22个鱼类新种。
在此基本上,曹文宣和同事们逐渐摸清了青藏高原的鱼类环境,成立了裂腹鱼亚科新的分类系统。1977年,他在《裂腹鱼类的发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干系》一文中首次提出,裂腹鱼的发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第三纪后期开始的隆起所导致的情况条件改变密切相关。据先容,差异高度的垂直带,浮现着裂腹鱼类的差异演化阶段,隆起的海拔越高,鱼类的特化水平越甚。由此,曹文宣推论,裂腹鱼类三级骨干属各自聚群地带的海拔高度,概略就是高原历次急剧隆升后所到达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