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关村”里的农业未来(2)
“建设农业中关村,不是为首都增加新的负荷。恰恰相反,科创高地、国际交往所聚集来的各类资源,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1年,在北京市政府推动下,由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农食品集团等5个单位共同发起并成立了民办非企业机构——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引进荷兰“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金三角”模式。到现在,京瓦中心已成功引进孵化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涉及人造蛋白、食品检测等领域,此外还有十余个应用性项目在孵化中。
如今,京瓦中心着力构建全球开放共享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和国际交往平台。目前,京瓦中心总部功能实验室和果业、园艺示范园区、奶业示范园已基本建成,吸引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多个专家团队,以及苏陀科技、爱科检测等农业科技创新公司研发团队入驻。
来到京瓦中心的示范园,会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果园、温室和智能化养殖场。
在果业示范园,只有一对农民夫妇在管理运营。一眼望去,整齐划一的果园上方支着白色的防雹网,可防止冰雹、鸟类侵袭,也有一定的防晒效果。果树才种了一年,树上已经挂满了还未成熟的果子。负责人介绍,这里采用的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从种植方式到水肥精准灌溉,从植株高度到摘果方式,从施肥到除草,都有非常严格的考量。相关技术,分别来自荷兰、英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
几米之外,是用传统方式种植的果树,果树密密麻麻、高大粗壮。但京瓦中心果业示范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用最新技术种植的果园,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果园的两到三倍,需要的人工量是传统果园的1/3。两相对比,正是为了显示出全新种植方式的优势。这才种了一年,即将迎来收获,而传统种植方式往往需要3年左右的等待时间。
“我们希望将国际合作和成果转化作为京瓦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与欧美等国家的涉农院校和研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取各方之所长,助力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京瓦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如在节水和无土栽培方面与以色列开展深入合作,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向意大利和法国“取经”,在农业食品领域能够与南美、北美合作。
攻克“卡脖子”问题
做好育种工作
当地时间6月16日早上6时49分,坦桑尼亚航空TC403航班降落在达累斯萨拉姆尼雷尔国际机场。飞机上,有一批特殊的乘客——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培育的1.55万只“京红1号”高产蛋鸡和1000只“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鸡父母代种鸡。
这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种鸡首次实现出口,也是国产畜禽品种向国际市场迈出的标志性一步。在欧美企业垄断国际市场多年后,中国自主培育的品种正在为世界提供一个新选择。
在平谷峪口镇,炎热的夏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车依然在峪口禽业厂区来来往往。
“中国人每吃2枚鸡蛋就有1枚来自我们的蛋鸡。”峪口禽业副总经理、家禽研究院院长吴桂琴博士告诉本报记者,在峪口禽业多年努力之下,蛋鸡率先成为了不受国外控制的高产禽畜品种,从种源确保14亿中国人蛋筐子稳定供应。这些蛋鸡以产蛋多、死淘低、耗料少、蛋品优和综合效益高等特性深受全国养殖者信赖,成为农业农村部推介的农业主导品种。
除蛋鸡外,来自峪口禽业的肉鸡同样推向了全国。以此次出口为例,“京红1号”是中国培育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品种,“沃德188”则是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之一,2021年12月,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498号公告中被正式授予品种证书。
别看一个小小家禽,在这一领域,中国也曾在很多年里被“卡脖子”。比如,占我国肉鸡市场近50%份额的白羽肉鸡,种源长期100%依赖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