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关村”里的农业未来(4)
截至目前,平谷区已经有117个“博士农场”获批创建,分布在17个乡镇街道,吸引了13位院士和411位博士参与,高精尖人才来到田间地头,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的主体。平谷区则在政策、资金、住房、出行等方面为科研人员和农业学子提供诸多优渥条件,还选派优秀的年轻干部跟进项目。
如今,在“博士农场”中,已经引进了荞麦、旱稻、中草药、叶菜类蔬菜、食用菌等种质资源620多份,优异生菜、五彩茄子、中药材生态种植等100余项成果得到市场认可,初步形成了“博士团队+企业+村集体”“博士团队+政府+合作社”等多种合作模式,“博士农场”也在逐步成长为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农业中关村的意义,也许已经超出平谷区本身。
从国家层面,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农业中关村,也正是在这个大方向上,探索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超大城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从北京市层面,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农业中关村”。其中明确提出,落实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加快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设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打响“北京优农”金字招牌。
在平谷区层面,有诸多具体计划。2023年初,平谷区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今年将启动升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化与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合作共建,充分用好北京市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和十条措施,制定实施平谷区推进落实具体措施,强化金融等重点领域规范服务,用好科创基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如今,这些计划正在一步步落地。
正因如此,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得到了国家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签署《共同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合作框架协议》,为农业中关村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202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北京市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6年)》《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将农业中关村纳入北京市重点产业发展功能区和北京“两区”建设重点产业园区。
6月2日,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被列为部市合作内容之一。根据约定,未来教育部和北京市将在政学协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方面共同助力农业中关村建设。
在北京,诸多部门、众多科研机构,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农业中关村。
比如北京市政协。“加快农业中关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北京市政协今年重点协商议题之一。7月28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围绕这一议题召开专题协商会。大家认为,北京市科技资源丰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建设农业中关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探索符合首都特点的科技兴农道路和乡村振兴模式。
农业中关村,瞄准的是成为具有全国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士功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把农业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中关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强市建设,到2026年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科技创新产出、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责编:胡永秋、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