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时代答卷(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15 09:46:01
浏览

南迦巴瓦峰山顶冰川高耸、形状俏丽,山间常有云雾缭绕,而山下则是植被茂密的藏区江南,景色优美。人民网 欧阳易佳摄

南迦巴瓦峰山顶冰川高耸、形状俏丽,山间常有云雾缭绕,而山下则是植被茂密的藏区江南,景色优美。人民网 欧阳易佳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科学严密、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逐步构建,从《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到《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再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动真碰硬,守好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不久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2015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从河北开始试点,到去年6月份,完成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督察全覆盖,对20个省(区)开展了督察“回头看”,对两个国务院部门、6家央企开展了督察。

“通过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共移交责任追究问题667个,被督察对象共追责问责9699人,其中厅级干部1335人,处级干部4195人,切实发挥了督察的警示作用。”黄润秋说。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应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充分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良法还需善治,只有将顶层设计延伸到“神经末梢”,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激发生态建设内生动力。

在甘肃祁连山,从曾经的乱采乱挖、乱占乱建逐步恢复到林草繁茂、河清水畅;在宁夏贺兰山,无序野蛮开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历史“疮疤”逐渐愈合;在昆明长腰山,滇池一、二级保护区内违规建筑已全面拆除,大地重披绿装……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如今,大美神州大地正在描绘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画卷,新征程上,定将涌现更多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责编:杨虞波罗、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