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读懂中国制造的韧性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记者安蓓 张辛欣 邹多为)制造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牢固根基。
国际风云激荡,中国制造如何破局突围?新征程上,如何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夯筑基石?这个夏天,记者奔赴大江南北,深入港口、车间、厂房。在生产线的隆隆声中,看到中国制造向上生长的韧劲,于通宵亮起的灯火里,感受大国经济奋进的力量。
7月仲夏,江苏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内,试航的汽笛声不绝于耳,多座国际高端海工装备沿岸线摆开,在阳光照射下镀上一层金黄色。
5年前,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在这里完成首次试航,以上百项自主创新成为“国之重器”。
今年7月底,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峰2001”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正式交付,在同类机型的基础上,首次将回转能力3000吨吊幅从40米提升至45米,成为海上风电建设“利器”。
“由大到强,没有一个行业能轻轻松松抵达。船舶制造属于典型周期性行业,但无论周期起伏,我们始终坚持在产业链上下游苦练内功,始终坚持立足自身、自强不息。”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过文骏感慨万千。
造船业有“综合工业之冠”之称,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承载海洋强国的梦想,中国造船业一路走来,从简单做产品到自主有产品,从做简单集成全球的供应链到全产业链更加自主可控,是上下游50多个行业的齐头进发。今年上半年,全球航运市场景气降温,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依旧全面增长,均居世界第一。
江海激荡,中国造船业的“扬帆远航”,折射大国制造风雨成长的砥砺征程。
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10个月低于荣枯线,海外需求持续走低;内需有待进一步恢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10个月同比负增长,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工业经济面临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但记者在各地调研采访看到,压力之下,中国制造业不断谋势、蓄势、聚势,汇聚成大江南北的百舸争流。
利润回落、订单不足,怎么办?
刚进入8月,浙江蓝禾医疗董事长曹军再次踏上北上的“旅程”。从年初到盛夏,一家家拜访供应商,曹军几乎“穿越”大半个中国。
今年以来,需求复苏缓慢直接影响这家医疗耗材制造商的订单和利润,企业销售收入一度下降近40%。“市场越低迷,越要逆流而上。”加大创新和市场投入、提前布局供应链,产品从口罩材料延伸到抗菌喷膜、液体伤口敷料,蓝禾医疗不断变换阵法来应对市场变局。
传统产业转型艰难,怎么办?
今年以来,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利润下滑较多,但记者在各地调研看到,不少企业技术投入不降反增,在努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中,积蓄未来发展的力量。
“我们的客户集中在化工钢铁等领域,这些行业利润明显下滑,然而对技改的预算不仅不降反而大幅增加”“很多客户部门在收缩,却增设数智部,大踏步数字升级”……面对记者,上海全应科技董事长夏建涛连说几个“想不到”。今年上半年,这家热电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业绩增长100%。
工业经济面临困难,中小企业压力尤甚,怎么办?
从铸造到制造再到智造,在湖南嘉禾,当地政府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对首批10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年降低能耗成本400万元,生产效率提升10%。
优惠政策延期、个体工商户个税征收减半、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稳定轻工业等行业增长;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
从帮一把、扶一程,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上半年,工业生产稳步恢复,高端制造厚积薄发,撑起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加快壮大。
爬陡坡、过险关、涉激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道之行,行之愈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