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大地稻米香(打好夺取秋粮丰收这场硬仗)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02 08:21:01
浏览

  走在三湘大地,随处可见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晚稻灌浆长势喜人,中稻稻浪飘香、陆续开镰,再生稻扬花孕育新的收获。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为守护好“米袋子”,湖南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优化种植品种结构,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积极出台政策举措,着力稳产能、挖潜力、增效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全方位夯实秋粮丰收的基础。

  良种配良机,科技助力粮食单产提升

  祁阳市白水镇七里坪村稻田里,灰黄色的稻桩上长出嫩绿色的新芽。这是近年来湖南在一季稻产区推广的再生稻。

  “去年试种,今年增加到400亩,还在摸索。”柳林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梦初,带着农技专家邓远财来到七里坪村田间查看再生稻长势。

  祁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邓远财说:“头季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可以再长一茬水稻,再收一季。”

  科技“明白人”到田间地头指导,粮农种稻有了新选择。邓远财介绍,在确保双季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祁阳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很受种粮农民欢迎。肖梦初算过一笔账:“去年种水稻头季亩收1400斤,再生季又收了300斤,一种双收,增产20%,省水又省力。明年准备扩大到1000亩以上。”

  为支持发展再生稻种植,湖南筛选推广了一批优质稻种,今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316万亩。

  良种还需良机配套。前不久,宁乡市资福镇清泉河村千亩示范片开展测产验收,由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研发的再生稻联合收割机在田间“首秀”。

  “新收割机可以大幅减少对稻桩的破坏,有利于再生稻的生长和收割。”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宝华说,“综合测算,可带动再生稻亩均增收200元。”

  科技赋能,帮助农民用好技术种出好粮食。今年,湖南创新建立农业科技人员“揭榜挂帅”领办示范片机制,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大专项行动,可将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早稻平均亩产达556公斤,较上年增长4.2%。

  间作套种调结构,挖掘粮油增产潜力

  白水镇到福桥村,农民李德纯刚收完大豆玉米,农作物秸秆随即被回收装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李德纯已经种了3年。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效益一年比一年好,“4行大豆,2行玉米,玉米亩产1200斤,大豆亩产300斤。大豆和玉米的秸秆还能还田、卖钱。”

  过去,这片坡地地力不足,产量上不去。李德纯向当地农技站求助,专家建议套种大豆,利用大豆根瘤菌固氮作用改良土壤。2021年开始,地养好了,他又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建议下,开始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同一块地,高低搭配,既有玉米又有大豆,再算上秸秆收入,一亩地毛收入就有2000元左右。带状复合种植还有补贴。”李德纯说,得益于新种法,土地如今越种越肥,“明年计划扩种1000亩,水肥一体,还准备上新农机收玉米,全程机械化。”

  今年,祁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面积达到2.5万亩,比2022年增长7000亩,是2021年的8倍多。在邓远财看来,这一模式还有潜力可挖:“在保持玉米不减产的基础上,每亩能增收100多公斤大豆。开展机械化作业,种植户积极性越来越高。新开垦的旱土、园地都可以因地制宜开展间作套种,挖掘粮油生产潜力。”

  湖南同时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在传统非双季稻优势区,重点推广“一季稻+油菜”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