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型灌区的高效节水实践(深度观察)(2)
胡天妮记得刚种地时,扛着小水泵到黄河抽水。随着种地规模变大,水泵个头也跟着变大,抽水能力从每秒100立方米增加到800立方米。“浇地高峰期,没日没夜抽,大水漫灌,几个小时都浇不透。”他说。
咋样节水?胡天妮一直在琢磨。走进玉米地,一根根黑色管道沿着田垄延伸。“用上喷灌设备,水肥一体,精准输送到根系,用水少、吸收快,算下来每亩能节水三成多。”胡天妮说。
技术不断升级。“啥设备能节水,我都愿试一试。”胡天妮如数家珍,“那个大家伙是自走式喷灌机,水雾从10米多长的大铁臂喷出。地头安装了传感器,温度湿度定时监测,庄稼渴不渴,数据说了算。按需灌溉,种地更精准,1800多亩地每年‘抠’出10万多立方米水。”
节水,从田头延伸到源头。“开展渠道衬砌,明渠改暗管,跑冒滴漏少了,输水效果提高。”董曾武说。目前灌区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9,亩均灌溉用水量191立方米,比2001年项目实施前节水67立方米。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促进灌区良性运行、农业节水的关键。山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灌区探索“准许成本+合理收益”水价形成机制,推进灌区供水成本核算,实行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落实好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增强灌区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灌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水利部提出,11个试点灌区和10个试点县区要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牛鼻子”,逐步形成稳定的灌溉增效、用水付费、精准补贴、节水有利的农业水价政策体系,用2至3年时间,探索出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机制之变——
建立用水者协会,一把尺子量到底,农民用上“明白水”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牵动灌区管护机制之变。
小农户如何对接大灌区?以前,大王镇金盆村村民张先锋总为浇地发愁,“地块散、井水少,一到浇地的节骨眼儿上,大家抢着浇,有时候俺这还没有浇完,就轮到别人家,只能干着急。地浇不透,水费缴得不甘心。”
黄河水引到了金盆村,如何让大伙儿用好水、水费怎么缴,村里进行了探索。
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灌区按照高低远近,划分片区,村里成立用水组,聘用水管员。金盆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建波担任水管员,“微信群里发布浇地信息,大家按需报名,排出时间表,按着顺序浇。”
“就拿这茬秋玉米来说,村里预交部分水费,灌区集中放水半个月。水量足、水头大,不怕浇不上。”杨建波说。
水费能按时收齐吗?“浇地省心又顶事,大家伙愿意缴。”张先锋笑呵呵地说,“以前浇地总是悬着心,现在黄河水一口气就流到地头。今年一亩玉米收了1500来斤,小麦打了1000多斤。”
先购票、后配水,用多少放多少。“水管员先到灌区工作站缴费开票,工作人员根据水票开闸调度,水管员再组织村民浇地,形成缴费用水闭环。”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总干工作站有关负责人任璇璇介绍。
目前,大禹渡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划分8个用水片区,设立221个用水组,聘用水管员500多人。协会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开展水量分配、水费收缴、管理渠道、化解矛盾等服务工作,灌区水费收缴率达100%。
过去,计量设备缺失,标准不统一,曾是制约水费收缴的因素之一。大禹渡灌区开展用水计量规范化、精准化、数字化,渠口有了“公平秤”,农民用上“明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