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工智能共成长(科技自立自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31 07:21:01
浏览

  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偶然相遇,让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沿着这条路潜心钻研了数十年。今年8月,周志华当选新一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成为54年来中国大陆首位担任此职位的学者。

  

  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周志华的办公室一眼就能辨别出:门口的记事板上贴着一组漫画、几行代码,路过的人常会停下来打量一番。

  “漫画和代码描述的是,程序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因为少写了一个等号,导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周志华说,“这也是为了告诉学生,写代码的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

  如此别致的设计,也体现出周志华对待科研和教学严谨而不失灵活的态度。

  8月25日,在第三十二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的闭幕式上,周志华当选新一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成为54年来中国大陆首位担任此职位的学者。这不仅代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对其学术水平、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的认可,也体现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得到了国际公认。

  国家的发展,让科研工作者赶上了好时候

  1973年出生的周志华,本科、硕士、博士都在南京大学就读,32岁成为长江学者。回顾自己的科研道路,周志华觉得,最大的机遇来自国家的快速发展。

  周志华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纯属偶然。当时,人工智能还是冷门专业,他也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就自己到图书馆寻找答案。

  在卷帙浩繁的图书馆,周志华被一本介绍机器学习的英文书吸引了目光。这本书汇集了机器学习领域著名学者的文章,周志华感到十分有趣,想把看不懂的内容弄明白,于是,他开始了在这个方向上的钻研。

  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是受到人类智能行为启发,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些智能工具,帮助人更好地生产生活。机器学习则是通过算法让计算机从数据里分析总结,从而变得更聪明。”周志华介绍,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关键研究领域,研究的是“人工智能算法”,相当于“研制工具”,有了算法工具,就可以提供给其他许多领域使用。

  当时的人工智能是冷门领域,而机器学习更是冷门中的冷门,开展工作很难被认可。面对质疑,周志华坐住了“冷板凳”,他坚信机器学习将是人工智能乃至计算机科学的未来,还利用机会推广介绍、在论坛上解释和回答问题,激励年轻学子加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近10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发展非常快,在一些领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上能看到许多中国学者身影。”周志华说,这样的变化,不仅因为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发展,让科研工作者赶上了好时候。

  聚焦基本问题,做原创引领研究

  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日常是怎样的?

  周志华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思考、迸发灵感、讨论、分析,再通过算法和编程实现想法,在数据运行中检验成败,“我们的工作更像从事发明。”

  机器学习有不同流派,周志华被认为是“集成学习”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集成学习”可以看作多个模型共事。“奥卡姆剃刀定律”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到了一定程度,“参与者”多了效果反而变差。

  在人工智能界,“奥卡姆剃刀定律”曾遇到挑战——有一种“集成学习”方法,即使误差已经到零了,按理不再需要增加模型了,但随着模型增多,效果却没变差、还能继续提升。这是怎么回事?很多专家为此争论不休。2008年周志华和博士生高尉一起投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