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流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2)
今年,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的2023“一带一路”陕西特色商品展览会上,渭南市农投集团携渭南特色农产品和非遗产品参展,并与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1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探索拓展苹果、梨、杂粮等产品的出口业务。
走进潼关县城关街道顺丰社区软籽石榴产业园,一排排果树旺盛生长。欧亚传媒集团总编辑叶莲娜·波波科娃剥开一个刚采摘的石榴细细品尝。波波科娃说:“石榴吃起来特别新鲜,很甜很饱满。”软籽石榴产业园建于2018年,是国网渭南供电公司帮扶项目,建成面积320亩,果树超过13万株,年平均可吸纳劳动力40余人。看到石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致富果”,波波科娃频频点赞。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内响起阵阵掌声,唱腔豪迈的华阴老腔表演让采访团成员赞叹不已。借着“一带一路”东风,华阴老腔等非遗项目,曾先后亮相欧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国际舞台,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渭南元素的同时,也让世界听到渭南声音。
走出去的不只是华阴老腔,“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享誉中外。渭南市充分发挥华山的魅力,通过文旅推介、举办华山音乐会等方式,向世界展示大美中国,呈现精彩渭南。
实地参观、现场交流,从体验历史文化到触摸乡村振兴脉动,采访团收获满满。“我们要用笔和镜头,让渭南的故事传得更远。”采访团成员说。
中欧班列长安号——
“钢铁驼队”搭建经贸合作新平台
本报记者 高 炳
“说起港口,一般大都在海边。作为内陆城市,西安也建起了港口,让人觉得非常特别!”在西安国际港站,土库曼斯坦《金色世纪》电子报社社长梅拉特·别克穆拉多夫颇为感慨。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的龙门吊正吊运集装箱,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景象。
前不久,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团来到西安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长安号驰骋丝路的故事,引起了记者们的极大兴趣。
“之前,我写了很多关于中欧班列的报道,今天来到现场,目睹这样宏大的场面,感到非常震撼。”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晚报》第一副总编辑妮娜·尼奇博洛娃看来,中欧班列对畅通中国和中亚之间的贸易非常重要,“中欧班列不仅促进了贸易畅通,还促进了民心相通。”
十年来,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不断提升。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说:“如今,长安号国际干线达到17条。”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配网管理部相关负责人邢伟表示:“我们也会继续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助力长安号运力持续释放。”
距西安国际港站不远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里,工作人员正驾驶叉车,将食用油运输至仓库。
“看到自己国家的面粉粮油等产品在中国广受欢迎,我非常高兴。”《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告诉记者,“这里的产品琳琅满目,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据介绍,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成了年加工能力30万吨的油脂厂,与当地建立友好合作机制,签订150万亩“订单农业”协议,累计收购油料、小麦等近40万吨,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就业1000多人。
“有了长安号,我们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粮食,一周左右就能到达。”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李月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