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科技视点)(2)
预测一个台风未来10天的路径,过去需要在3000台服务器上花费5小时进行仿真,现在基于预训练的盘古气象大模型,10秒内就可以获得更精确的预测结果;字数将近4000万的一套古籍,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3个多月就完成了识别、点校、上线发布……
“人工智能大模型带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在科学探索、技术研发、艺术创作、企业经营等诸多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说。
在供需两侧的共同推动下,技术创新成果开始大规模地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实践,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我国累计发布200余个人工智能大模型,科研院所和企业成为开发主力军。
在华为混合云总裁尚海峰看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正在加快重塑各个行业。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沿着追求更高精度、挑战更复杂任务、拓展能力边界等方向持续演进。场景创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升级、产业增长的新路径。”
浪潮信息高级副总裁刘军认为,未来,人工智能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应用场景、赋能具体的产业环节。“这个过程很难靠一家厂商独立完成,需要产业链、创新生态更多的深度协同。”刘军说。
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有望实现
专家表示,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第三发展阶段,未来会有一段较长的发展红利期,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演进态势做了研判,曾大军介绍了其观点:应用和创新生态正在发生剧变或至少有剧变的潜质,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动决策智能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小型化和领域专业化需求非常迫切,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有望实现。
曾大军说:“人工智能大模型就像一个人类大脑的雏形,通过‘喂给’各种数据,实现各种智能能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重新定义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关系,有望成为人机交互的主要接口。”
曾大军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小型化和领域化的发展。他表示,现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算力和能耗挑战,会促使很多工作向领域专用化、轻量级的小模型或大小模型混搭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力求降低大模型的成本。
黄铁军认为人工智能将从信息智能到实体智能发展,视觉、具身人工智能大模型将是下一个爆发点。“大数据是世界的表达,从中训练出的语言认知模型可以支持信息服务,语言类大模型能够提高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实体的智能水平,但还需要视觉、听觉、具身、交互等技术的发展。”
黄铁军告诉记者,目前的智能涌现还只是静态涌现,还不具备人脑的动态涌现能力。“未来有望通过类脑智能实现真正拥有动态涌现能力的人工智能。”
曾大军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望发展成为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将超越信息域,结合硬件设施,发展成为与物理和人类世界互动的具象智能,逐步缩小与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差距。”
“预计未来智能程度还将不断提高,对各行业的带动和影响更为深刻,这是其他技术难以比肩的。”黄铁军说。
在曾大军看来,决策科学加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能够碰撞出非常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