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上游如何夯实产业根基(一线调研·光伏行业观察)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29 06:28:07
浏览

光伏上游如何夯实产业根基(一线调研·光伏行业观察)

 

  图①: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隆基绿能生产基地的切片工厂产线一角。
  崔 恒摄(人民视觉)
  图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鑫环硅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颗粒硅研发与制造基地。
  谢柯文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从零起步,从跟跑到领跑,我国光伏行业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环节国产化程度大幅提升,以高科技、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成为出口新增长点。去年前三季度,我国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均超过70%,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

  光伏行业如何进一步锻造竞争优势?未来增长空间如何?近日,记者走访内蒙古、江苏等地,探寻中国光伏行业的增长密码。

  ——编  者  

  国内现存最老的光伏电站多少岁?

  41岁。

  海拔2000多米之上,峰峦叠嶂之间,甘肃兰州榆中县园子岔乡小岔村,就是这座建于1983年的小电站的旧址。电站曾为当时依靠煤油灯照明的100多户村民送去宝贵电能,不过,它所用的光伏组件全部由国外企业生产。

  40多年后,同样在榆中,近千座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已落地运营并全部实现国产化。放眼望去,不只在国内,借由浙江宁波舟山港、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云南磨憨口岸等,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正被运往全球。

  弯道超车,是很多人谈及中国光伏行业时的常用词。

  200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到2010年底,产量已达8000兆瓦,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这10年间,行业突飞猛进,一度盛传“拥硅为胜”的说法,殊不知与国外厂商签订的大额硅料订单,在全球金融危机时,却成了负担。

  本世纪第二个10年,行业痛定思痛,改变了原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的状况,打造出具有成本、质量等多重优势的完整产业链,光伏产品成为外贸的亮眼名片之一。

  快速超越的背后,是这一行业遭遇逆境时的奋起,更是多方合力下,光伏制造含金量的逐步提升。其中,硅料、硅片等重点环节中技术的钻研和突破,可谓关键一步。2005年,中国多晶硅产量仅占当年全球光伏电池耗硅量的0.3%,行业所需95%以上的多晶硅依赖进口;也正是这一年,国内企业开始往产业链上游探索,开辟自力更生的新路。

  202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全球占比已达85.6%,硅片产量占比达97.4%。

  未来,光伏上游环节如何不断突破,持续锻造国际竞争优势?又如何在竞争压力加大的未来,继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整个行业正面对时不我待的新挑战。

  产量大和扩产为何共存

  品质优先,高端产能依然稀缺

  光伏人常说,生产制造之路,从一粒沙开始。

  大自然中常见的沙子、鹅卵石,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也就是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料——硅料的重要来源。当然,在实际生产中,主要使用产自硅矿的硅石,再进一步提纯得到硅料。

  2023年以来,随着产能逐步释放、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硅料价格波动下降。然而,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仍在持续扩产:四川乐山,通威新增投资约60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力争于2024年投产;内蒙古呼和浩特,协鑫科技旗下的内蒙古鑫环硅能10万吨颗粒硅产能于去年9月正式投产……

  看似矛盾的背后,铺陈出一条自然而清晰的产业逻辑——高端产能依然稀缺。不断革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是头部企业逆势扩产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