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梦伦讲屠守锷:“屠老总”和“长二捆”的故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28:21
浏览

 
 
余梦伦讲屠守锷:“屠老总”和“长二捆”的故事  
 

编者按

为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本报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开设院士口述故事系列,此为第一篇。

■余梦伦

讲述人:余梦伦 (中科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曾经承担国内多种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和发射工作,系统提出了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弹道式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被讲述人:屠守锷(中科院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航天四老”之一,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屠守锷是我国杰出的航天科学家,他先后担任了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地地中近程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的副总设计师,同时也是我国洲际弹道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他对科研工程严谨认真、为人处世谦逊和蔼、面对困境迎难而上,不仅带领我们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奇迹,也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值此屠守锷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我回忆与“屠老总”的二三事,是以为念。

“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屠老总”,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呼。屠老总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句话也是那个年代激励我们攻坚克难的动力。

1957年9月,屠守锷作为聂荣臻元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导弹技术的引进,而后,他便和战友们开始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在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第一枚地地弹道导弹的过程中,他成了导弹设计研制的行家里手。

1961年,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屠守锷临危受命,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导弹技术工作。屠老总是一个不信邪的人,面对多方阻力和压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他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参与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这个规划经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批准后实施,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参与和主持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技术方案和研制途径。

带头攻关 打破垄断

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为加快战略武器发展,我国在研制成功多种导弹的基础上,开始部署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这需要集中全国力量进行突破。

这时屠老总被任命名为洲际弹道导弹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屠老总支持完成“在国内靶场有限射程进行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国外洲际导弹飞行试验需要在射程1万公里以上的海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或陆上(苏联)靶场进行,而我国陆上仅有2000~4000公里射程的国内靶场,另外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来说,当时并不具备在海上进行发射的条件。

于是,我们在屠老总领导下,探索在国内有限射程条件下进行洲际导弹的飞行试验方案,经过大家不断计算、分析、思考、改进,终于确定采用特殊高、低弹道飞行试验弹道方案,实现在国内靶场有限射程条件下进行洲际弹道导弹飞行试验方案,这在世界上是首例。

经过5年左右时间,我们攻克了地下井热发射、大直径弹体结构、推力矢量控制、数字化制导控制、弹头突防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了性能可靠的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并保证了1971年9月我国第一个洲际导弹首飞成功,打破了当时美苏两大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垄断。

重回一线 创造纪录

在研制洲际弹道导弹时,屠老总提出了在洲际导弹基础上研制发射重型返回式卫星运载火箭的设想,该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二号”。

在研制过程中,火箭二级发动机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屠老总根据弹道优化的结果,提出将一级发动机用在二级上,一、二级采用同样的发动机,简称“一代二”,即使用一种发动机完成二级火箭的设计,当时这在世界上是首创。

此后用于发射国外卫星的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载人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以及一级二级和助推器全部都只用一种发动机,简化了长征火箭方案,这对提高火箭可靠性和降低成本是十分有利的。

现在美国SpaceX公司名震全球的法尔肯9运载火箭,出于简化系统、降低成本目的也是全箭采用一种发动机,但距离我们“长征二号”火箭已时隔40年了。

完成“长征二号”,屠老总年岁已高,逐渐退居二线。然而“长二捆”的研制,让他重回航天第一线。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洲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接连失事,出现卫星运载火箭的短缺。我国利用这个时机,果断出击,一方面将现有“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推向国际市场,同时筹划将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简称“长二捆”,它是利用长征二号火箭,采用捆绑方式构成运载能力更大的火箭,实现低成本的单位运载能力)推向国际市场。

1985年中国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以低廉的价格,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业务。中国航天人果敢地迈出这一步,也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勇气。

这是我们第一次研制捆绑火箭。当我们决定要“打入”国际市场时,“长二捆”火箭并未成形,其方案还只是停留在图纸上。不过,我们的方案得到了西方国家卫星公司的认可,并跟他们签订了发射合同和预定了发射日期。

然而,我们与美方签订的合同要求中方在合同生效后18月要完成一次成功的发射,正常情况下,研制一枚大型捆绑火箭至少需要4到5年,所以“长二捆”火箭的研制任务十分紧迫。

屠老总亲自上阵,亲临第一线和有关专家一起讨论,研究捆绑火箭动力学数学模型、计算方法、试验方案,同时他也积极宣传研制捆绑火箭对中国航天发展的意义,支持技术创新,推进中国运载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