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贝壳画“复原”记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5-30 01:07:01
浏览

原标题:战国贝壳画“复原”记

战国时期的贝壳画描绘了什么?古代的贝壳画制作工艺有何独特之处?科技考古技术如何成功复原这些贝壳画?借助一系列科技手段,考古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复原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的贝壳画,并由此还原当时的服饰潮流、礼仪习俗、生活场景等。

贝壳汇聚古代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贝壳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材料,被人类知晓、利用已有数十万年的历史。因其独特的形状、斑斓的色彩、迷人的光泽和细腻的纹理,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

贝壳可以用来制作工具、容器、乐器、面具、饰品、颜料、雕像、玩具、建材、护身符等,其中一些贝壳制品的用途甚至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将这种坚硬的原材料转化为形状美观的物品,并赋予其生命、健康和生育等象征意义,贝壳制品逐渐进入古人类的生活。

贝壳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与装饰相关的贝壳制品更是汇聚了古代人类丰富而璀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考古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了来自旧石器时代各个阶段的贝壳饰品,这些饰品展示了人类早期的独特审美。例如,一些非洲的古人类在10万年前就用染色的贝壳点缀身体,以彰显个性。在欧洲伊比利亚与尼安德特人有关的约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两个遗址中,也出土了附有穿孔和颜料染色的海贝。贝壳加工技艺的进步和技术创新,以及形式的扩展和用途的多样化,都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证据。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贝壳饰品中也有所体现。中国最古老的贝壳制品之一,是来自辽宁省海城小孤山距今4万年前的仙人洞遗址,其独特之处在于带有红色痕迹且为双向穿孔。考古学家还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三件距今约3万年的穿孔贝壳饰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内陆地区对海贝的追捧与日俱增。这些海贝饰品不仅经过精细的打磨和穿孔,还激发了古代匠人的创作灵感,使得用石、骨等其他材料仿制贝壳的作品应运而生。

另外一些有关贝壳遗存的发现也备受关注。在河南濮阳距今约6500年的西水坡遗址中,发现了由贝壳堆砌而成的龙虎和北斗星等图案。在河北邯郸磁县南城村遗址中,蚌壳被用作覆面遮盖住死者的面部。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大殿墙壁中发现了贝壳碎片,它们显然被用作装饰建筑材料。在商代期间,贝壳被用作流通货币。此外,西周琉璃河遗址中出土的漆器上,贝壳与漆艺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古人高超的镶嵌技艺。而湖北包山楚墓中出土的蛤蜊胭脂盒,则是贝壳在日常生活中新用途的一个生动例证。

战国贝壳画还原当时服饰潮流、礼仪习俗

在众多贝壳的应用中,将贝壳内壁作为绘画基底的做法堪称独树一帜。回溯更为古老的时代,贝壳画确是稀有珍品,仅有少数实物遗存得以发现。例如,在美国科利尔县的基马尔科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枚绘制于公元700年—1500年间的单色人物形象贝壳画。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珍藏的两件贝壳画作品,长久以来都被视为贝壳画艺术的早期典范。尽管这两幅贝壳画备受珍视,但它们却始终笼罩在一片神秘之中。由于缺乏详尽的考古背景资料,它们的发现地点、创作年代,甚至真实性都记载阙如,使得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贝壳画的研究和关注受到了严重制约。

在山东临淄徐家村南墓地M32的发现中,三组贝壳画犹如破晓的曙光,冲破了长期的沉寂。这些绘画巧妙地融合了复杂的表现技巧和鲜活的场景,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诸多关注。据推测,这些贝壳画的年代应早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中的同类珍藏,它们细腻地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服饰潮流、礼仪习俗、生活场景以及社会结构等丰富的细节,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社会风貌的宝贵窗口。然而,尽管它们的亮相令人振奋,当前的报告却未能提供深入的科学分析,对于这些贝壳画所使用的颜料、制作工艺以及图像细节的了解依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