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尖兵”高效支撑科学防汛
6月1日,我国全面进入汛期,南方进入主汛期。经分析研判,预计我国今年主汛期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广、趋频、趋强,致灾影响重。
前瞻、及时、准确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信息,是做好防汛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统筹水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坚持“预”字当先、关口前移、防线外推,加快建设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为洪水灾害防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前瞻性决策支持。
水文监测预报预警是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耳目尖兵”。当前的建设情况如何?在防汛工作中如何发挥好作用?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三道防线”加速建设
仲夏时节,北京市卢沟桥防洪枢纽两岸青绿,从官厅山峡而来的永定河水缓缓流淌。堤岸上,一座45米高的铁塔顶端,新建好的测雨雷达正匀速转动,24小时持续扫描4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雨云团。
“测雨雷达平均40秒扫一圈,可以对地面0到2公里垂直高度范围内大气中的液态水实现超精细化格点扫描和测量,比气象雷达探测降雨范围更精准,对雨量的捕捉也会更精细。”北京市水文总站预报科副主管张欣告诉记者,以前实测雨量主要依靠地面雨量站,如果被冲毁就会失去对实时雨量的监测。有了测雨雷达,不仅可以持续监测实时降雨量,还能提前3小时获得降雨预报成果,为后续防汛准备争取宝贵时间。
目前,北京已在永定河流域的卢沟桥、白草畔和东大坨布设了3部测雨雷达,并已正式组网应用。从预报的角度来看,测雨雷达与气象雷达协同应用、互为增益,可实现永定河流域北京段“云中雨”监测全覆盖。
气象卫星、测雨雷达等产品的应用,是雨水情监测预报的“第一道防线”。2023年以来,水利部推动“第一道防线”先行先试,指导各地加快在重要流域暴雨洪水集中来源区、重大水利工程、山洪灾害易发区先行建设一批测雨雷达。截至目前,全国水利系统已建设测雨雷达39部,并落实34部测雨雷达建设投资。
“第二道、第三道防线”分别是指监测“落地雨”的雨量站、监测“河中水”的水文站。“过去建设综合性监测预报体系,我们更加侧重‘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建设,从2023年开始,我们实现了‘第一道防线’的突破,洪水预报模型边界输入由‘落地雨’向‘云中雨’转变。”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志雨说。
在“第一道防线”有效延长洪水预见期的基础上,“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承担着迭代优化上一道防线预报成果的重要职责,进而实现“落地雨”精准监测和洪水演进的快速精准预报。据统计,2023年以来,水利部门持续加强“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建设,新建水文(位)站2290处、雨量站2866处,水文站网监测覆盖进一步提升。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水利部与北京市决定,建设永定河官厅山峡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目前,北京市已完成永定河官厅山峡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工作。
科技基础不断夯实
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测雨雷达、航空遥感、激光雷达、智能传感等现代监测技术,为雨水情监测预报提供了先进的感知手段;降雨预报、产汇流、洪水演进等数学模型的研发应用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迭代更新,为雨水情监测预报提供了算法支撑和算力保障。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特别是以数智融合应用为驱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为推进水文现代化提供了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水利部水文司司长林祚顶介绍,自去年以来,水利部不断强化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产品研发,开展强降雨定量化预报预警。积极推进测雨雷达组网建设,湖南、四川等省水利测雨雷达精准监测,有效预警。全国水文规划实施和京津冀等地水文设施灾后恢复重建,监测站网不断加密,大大提升超标准洪水测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