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好味道是啥样?(2)
城市另一头,位于深圳龙华区的昌记隆江猪脚饭店内,黄老板正忙着为客人切制烧腊和猪脚。一家三四十平方米的街边小店,日日用分量十足的地道潮汕猪脚饭抚慰城市打拼者的心。“一份20元,从未涨过价。生意也没想过要做大,就想认真把这家店做好,照顾好每位食客。”黄老板说。
今年,更多街头巷尾烟火气十足的“宝藏小店”出现在“必吃榜”上。2797家上榜商户中,近半数为城市特色商户,约1300家地道小馆成为本地人推荐、外地人“种草”的美食之选;小吃商户超过500家,体现着城市餐饮消费的多元与包容。
“过去一年,用户更多用‘地道风味’‘锅气十足’称赞餐厅口味,也会用‘价格不过百’‘食材新鲜’来评价就餐体验。”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张雪娇说。
不过,在以前,一些小店因为经营面积小,即使饭菜好吃,也可能受服务或环境的影响而难以脱颖而出。但随着用户更多光临这些小店,平台积累的评价数据随之增长,越来越多烟火小店被“看见”。坚持每日现做豆花的重庆龚大娃豆花面,上海“酒楼水平”的粤菜小档匠心小厨,凌晨3点开始忙活的武汉老通城豆皮大王……小店也有大舞台。
据介绍,今年“必吃榜”餐厅中,70%的商户人均消费不超过百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超5.2万亿元,同比上升20.4%。“整个餐饮大盘在持续增长,而随着餐饮消费频次提高,部分人群也会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餐厅。”张雪娇说。
尊重食客,商户与平台共同成长
对于许多餐饮商户来说,登上“必吃榜”是意外之喜。
“得知我们嘉华小吃蛇口店入围时非常惊讶,因为店里从来不做线上团购。”叶向家说。“第一次上榜时,奖牌寄来了才知道。这既是荣誉更是鞭策,要不断提升才能不辜负消费者。”经营“重庆乐山鲜知味钵钵鸡”的曾老板说。
“必吃榜”是如何诞生的?
据介绍,2024年“必吃榜”基于大众点评的上亿条用户评价数据,采用数据模型评选得出,不设专家评委,也没有人为提名。“主打好吃、不贵、体验佳,‘必吃榜’走过这8年,始终坚持做真正由8亿用户‘吃’出来的榜单。”张川说。
上榜的餐厅尤其是小店,有哪些共同特征?
“商家介绍了关键的一条,就是尊重食客的反馈。”张雪娇分享了上榜商户重庆龚大娃豆花面的故事,作为新派小面,他们从重庆市场突围出来很不容易,“比如有消费者评价豆花不新鲜、量少,他们就会不断调整、改进经营内容。这样,一家小店得以随着平台、用户成长起来,受到更多人欢迎。”
登上“必吃榜”,消费者的口味选择和偏好更加“显而易见”,也能推促一批餐厅共同进步。“第一年上榜时,鲜肉原材料供应链发展尚不成熟。”餐厅北平三兄弟涮肉相关负责人说,上榜后,同赛道商户互相学习,以鲜肉作为原材料的商家更多了,倒推鲜肉供应链不断发展,消费者也能吃到更多新鲜美味。
数据显示,2023年“必吃榜”发布后,上榜商户线上流量同比增幅近50%。不少商户反映,慕名而来的食客和外地游客多了。
但对新上榜餐厅而言,“必吃榜”带来的流量,有时也会产生新的“烦恼”。比如,门口从不排队变成要排两三个小时;人太多,顾不过来,厨师和员工连轴转,服务压力增大;还有的社区店出现拎着箱子来吃饭的外地游客,但不是所有游客都习惯地方菜系,商家反而面临众口难调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