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24 06:26:01
浏览

  “天一号”最大起吊重量3600吨,最高起重高度60米,是国内首创单体船型结构、全电力推进的海上架梁施工专用起重船,集取、运、架梁功能于一体。

  短短一年半时间,“天一号”攻克了梁体超宽、超长、超重、超高及较差的航道和施工水域等施工难题,成功架设梁体293榀。

  铺路有“智枕”。

  轨枕,高速铁路上支撑和固定钢轨的部件,用于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生产一根双块式轨枕,需经11套复杂工艺,外观尺寸标准偏差范围仅为0.2毫米。为此,中国中铁研发出轨枕生产自动化系统,整合10余台智能机器人组成轨枕智能生产线。

  走进中铁一局西成高铁XCTJ5标智能轨枕场,机械臂精准挥动,电焊机自主焊接,混凝土自动布料,近7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仅需10名工人,一天能生产1600根标准的高铁双块式轨枕,轨枕的合格率大幅提升至99%。

  “未来我们将打造更多凝聚中国创造、体现中国质量、代表中国品牌的大国重器。”中国中铁总裁、党委副书记陈文健说。

  培育新赛道,催生新动能

  建铁路的,也能修文物?

  没错,在中国中铁的大家庭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深耕岩土地质工程专业,却“跨界”进入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域。他们,是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

  乐山大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石刻坐佛。然而,历经千年风化,大佛面临着一系列病害,出现“脸花鼻黑”“流泪”“长草”“开裂”等现象。2018年至2019年,中铁文保接受挑战,承担了乐山大佛胸腹部的修复工作。

  “为了找出最合适的修补材料,我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大量试验。同时,还利用特殊工艺对材料进行色泽处理,并进行严苛的色差对比试验,验证整体修复效果。”中铁文保院长王逢睿说。

  完成了700余项重点文物建筑与遗址保护任务的中铁文保,已成为乐山大佛的“保健医生”。眼下,他们正在负责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新址的复建工程。

  近年来,中国中铁深耕基建主业,积极延伸产业链,培育新赛道,催生新动能。

  从建到管,覆盖更多领域。

  千年古堰留芳韵,岷江河畔水悠悠。今年汛期,在有22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四六分水”功能的同时,在都江堰市内,由中国中铁旗下中国铁工投资集团投资运营的排水系统也发挥了降水排水和分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城镇积水内涝。

  都江堰市供排水系统提升项目,是一个“投建营”全生命周期一体化自主运作的水务环保类项目。“我们通过新建、改造100多座污水处理厂、污水站,提升城市水处理效率,改善地表水生态系统。”都江堰项目负责人王小波说。

  中国中铁依托旗下中国铁工投资集团这一产业平台,投资建设运营了300余个生态环保项目,运营水务规模超500万吨每日。

  从筑路建桥到特种施工,精通更多本领。

  1月13日,随着最后一根钢梁吊装完成,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主楼主体结构实现封顶。

  承担新站建设施工任务的,正是中铁建工。南极气候严酷,秦岭站的施工采用“搭积木”模式,所有功能模块均在国内加工完成,再在现场人工安装。

  中铁建工南极秦岭站项目工程班班长吴兆兵犹记得,安装秦岭站的幕墙板时,遇到了8级大风,800多斤的幕墙板犹如飘在空中的树叶。彼时,气温已降至零下30摄氏度,建设者们冻得手脚僵硬,却丝毫没有放慢进度。

  极昼、极夜、酷寒、暴雪……南极的极端恶劣天气没有击退中国中铁人,他们先后20次远赴南极,承担了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的建设和维护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