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临港经济跑出“加速度”
图为空中俯瞰上海市临港新片区滴水湖附近5年的变化(上图为2019年6月28日摄,下图为2024年8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1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临港经济区赤水港码头,装卸作业在有序进行。
何华文摄(人民图片)
图为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经济区的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日前,来自阿富汗的莫巴博士举家搬到了上海市滴水湖畔。莫巴做出这个决定只用了不到一个月——今年6月,他参加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第四届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推介会,很快被这里国际化的政策规划、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年轻化的社区氛围吸引。“毫无疑问,临港将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居住地。”莫巴说。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中国临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临港经济是指地理位置毗邻港口、相关业务与港口有较高关联度、依托港口物流的便利条件发展而来的经济业态。在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真虹看来,发展临港经济对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有积极作用。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计划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天津滨海新区正形成以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航运服务为代表的产业体系;江苏南通坐拥千亿级船舶海工产业,突破关键技术50多项……近年来,中国临港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而创新则让临港经济跑出了“加速度”。
实打实的产业发展
一台往复式天然气压缩机的零件四散在VR(虚拟现实)培训教室中。戴上VR头盔,操作手柄,重达几公斤的零部件不仅可以“拿在手里”观察,文字介绍和操作注意事项也会浮现在视线中央。
这个仿佛游戏外设的VR装备,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带到2024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上的展品之一。“这套设备能够有效弥补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短板,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海油工程特种设备分公司产品孵化制造中心信息化管理室主任祁尧飞说。
在2024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上,从海工装备制造智能工厂到各类“大国重器”……众多展商带来的丰富展品展示了中国临港经济向新发力的丰富成果。
“摆脱单纯追求港口吞吐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港口带动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能使港口以更高效能、更有韧性、更便利的服务,形成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真虹说。
参展商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场地上,正在同步建设4个7层楼高的海工装备模块组,2025年,它们将服务于南美洲热带雨林附近的石油开采项目。为了研究出在湿热环境、海水侵蚀等条件下可以“服役”50年的设备,天津大学与博迈科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在20余名机械工程、人工智能专业教授的协助下,通过大数据分析计算出“超长使用年限海工平台”所需的全部技术参数,让企业具备了生产这类海工平台的能力。
转型制造业以带动港口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是土生土长的临港人。他说:“小时候,临港到处是滩涂,经常有渔民冒着台风的风险出去捕鱼,向大海讨饭吃。”而今,临港的发展日新月异。设立5年来,区域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8%、34.6%、33.4%。
改变这一切的,是实打实的产业发展,尤其是代表科技前沿的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