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实体经济“钢筋铁骨”(走进产业地标·跨越时空 产业向上)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0-09 06:17:01
浏览

锻造实体经济“钢筋铁骨”(走进产业地标·跨越时空 产业向上)

 

  1970年,鞍钢第一座150吨转炉建成投产。

 

锻造实体经济“钢筋铁骨”(走进产业地标·跨越时空 产业向上)

 

  鞍钢股份冷轧厂涂镀分厂智能化生产线。

 

锻造实体经济“钢筋铁骨”(走进产业地标·跨越时空 产业向上)

 

  鞍钢集团生产的镀锌板。
  以上图片均为鞍钢集团提供

 

  斑驳的机器,记载着峥嵘岁月的拼搏奋斗;智能化产线,见证着产业升级的历史巨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75年来,我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份额30%左右,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跨越时空,产业向上。新中国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鞍钢,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产出第一辆汽车的中国一汽……一个个载入史册的产业地标,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绽放新时代的精彩。

  近日,我们走进这些产业地标,回顾中国制造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感受产业向高攀升、向新而行的强劲力量。

  ——编  者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同步,钢铁业龙头企业鞍钢集团走过了不平凡的75年。

  从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根重型钢轨,到成长为船舶、汽车、桥梁、核电、铁路、家电、能源等领域用钢的重要生产基地,今天的鞍钢集团,粗钢产量稳居国内第二、全球第三,11次登上世界500强榜单。

  从产量“加法”到质量“乘法”

  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走进鞍钢博物馆,一组数据引人注目:1949年,鞍钢的钢产量为9.97万吨;2023年,5589万吨,增长了几百倍。

  增产量,曾是“短缺经济”时代中国钢铁业最重要的任务。

  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1996年,突破1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2020年,突破10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半壁江山。如今,中国钢铁生产和消费已连续28年稳居全球第一位。

  增产量,已不再是新时代中国钢铁企业的唯一追求。

  时间回溯到2015年,钢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需求放缓等严峻态势。鞍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停攀钢西昌新钢业钢铁产能120万吨、攀成钢钢铁产能180万吨,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实施鞍本重组,本钢入列鞍钢,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科技创新是推动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告诉记者,近年来,鞍钢坚持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2018年4月,由鞍钢整船供货的2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其中的止裂钢板首次实现国产化示范应用。“我们用两年半时间,开发出全系列大厚度超高强止裂钢板,各项指标行业领先。”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船舶用钢研究室主任严玲说。

  大型集装箱船在海上航行时,舱口围板等部位要承受重载、撞击等复杂交变应力。这要求钢板具备高强度、大厚度、低温韧性、高止裂性以及良好的焊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