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实现全产业链闭环(人民眼·商业航天)(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2-06 06:28:01
浏览

  地理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旺盛。《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占全年发射的39%。

  “长期以来,我国航天发展模式以满足国家重大发射任务为主,商业火箭的发射需求排在次要位置。然而,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发射次数更多、频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商业航天发射模式相匹配。”郭强说。

  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20年6月,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挂牌成立,主要负责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发展、投资促进等工作。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运营的航天发射场系统”。

  2022年,文昌国际航天城在海南省委和省政府支持下,明确聚焦“三区三链”(发射区、起步区、旅游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同年6月,海南正式提出建设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成立,并组建项目建设指挥部,加快推进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

  一个月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破土动工。2023年12月,一号发射工位竣工,这是我国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八号的专用工位;2024年6月,二号发射工位竣工,这是我国首个通用中型液体工位。6月30日,发射场首次进行双工位合练,已具备执行发射能力。目前,一、二号工位的年发射能力均为16发。

  人才是第一资源。2024年7月,海南大学航空宇航研究院成立,致力于培养航空航天领域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加上国家、省里政策支持,相关领域人才培养跟进,‘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商业航天发展未来可期。”郭强信心满满。

  降本增效、创新设计,就近建设星箭产业园,提升发射效率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不远处,文昌国际航天城星箭产业园内,车辆穿梭、塔吊林立,施工正酣。几栋建筑即将封顶,那里是“卫星超级工厂”。

  “工厂能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参与卫星超级工厂建设的王世程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了20多年,如今在一家卫星公司工作。

  “商业航天涵盖火箭和卫星的研制、卫星运营及应用、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等。‘商业’二字顾名思义,要坚持市场导向。”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认为,建设、生产、发射、运营等全产业链都要降本增效,才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

  “考虑到集约用地和高效率组网,卫星超级工厂建在发射场旁边,可以实现卫星‘出厂即发射、发射即运营’,产品就近生产、产能本地消化,实现降本增效。”王世程说。

  降本增效,贯穿建设全过程。卫星超级工厂星箭协同研发中心、国际先进卫星制造中心单体建筑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以上。卫星装备转运,天车不可或缺,厂房得是“高个子”,建设成本随之增加。王世程和团队成员创新设计,将厂房用到天车的区域保持适当高度,其余部分根据实际需要降低高度,降得最多的一处,从11米降到6米。一算账,建设成本节约超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