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实现全产业链闭环(人民眼·商业航天)(3)
跟随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首俊明,记者走近发射工位,发现完成首发任务的二号工位,其发射架要比传统火箭发射架更纤细。
首俊明介绍,二号工位创新采用“三平”测发模式设计,即火箭的组装、测试、转运三个环节均在水平状态下进行。火箭在技术厂房里“躺着”组装和测试,随后载着卫星“躺着”转运到发射工位后整体起竖,只需再做一个简单测试,加注燃料后即可发射。
“火箭在转运到发射工位前就已准备就绪,不用在发射场组装,也就不需要巨大的发射架。”首俊明说,这样能减少发射准备时间、降低建设成本。
“发射效率越高,服务能力越强,商业前景越好。”首俊明介绍,经测试,二号工位的火箭发射周期从一般的20天左右缩短至10天左右。而这也是众多商业航天公司落户文昌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发射密度大、频次高,有助于火箭研发企业获得更多遥测数据,将加快我国火箭整体更新优化的步伐。”海南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磊说,公司的火箭组装测试厂房正在加紧施工建设,新研制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天龙三号”计划不久后在二号工位首飞。
受益的不只是天兵科技公司。二号工位采用发射台启动装置通用化设计,可满足10余家火箭公司、至少19个型号火箭的发射需求,基本覆盖我国主流商业火箭。
“我们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射条件、运营环境。”首俊明透露,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在为火箭公司“筑巢”的过程中持续攻关,已申请专利22项。
勇于创新,多出成果,发射场也是“创新场”“试验场”。
这样的场景让王世程至今难忘:卫星超级工厂项目论证期间,航天五院、航天八院、银河航天、微纳星空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多名专家组成论证组,各自拿出看家本事,共同探讨建设运营的最优方案。“大家拧成一股绳,商业航天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王世程说。
以场带产、以产兴城,拓展应用场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宝海现场见证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任务圆满完成,也更加坚定了在文昌国际航天城持续布局火箭回收复用业务的决心。
“火箭的一级助推器制造成本占总成本的七成以上。一枚火箭造价动辄上亿元,如果能把一级助推器回收复用,将有效降低成本,这是商业航天领域重要的技术攻关方向之一。”李宝海介绍,经过多年研发,公司的火箭回收复用技术已通过验证,2025年将进行首次试飞试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投用,将为我们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商业航天发射场正推动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实现“从0到1、从1到100”的跨越。
“以我们企业为例,火箭回收后,还涉及检修、维护、试车等环节。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复用工厂、试车基地,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将陆续跟进,未来可实现相关分系统、子系统、关键单机的本地化生产。”李宝海充满期待。
以场带产,以产兴城。文昌国际航天城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为牵引,围绕航天发射及配套服务、航天高端产品制造、航天大数据开发应用等,逐步建成以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为“链主”的产业生态,700多家航天企业在此加速布局。2023年,文昌国际航天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22亿元,同比增长43.5%;2024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为54.37亿元,同比增长50.11%。
企业聚、产业兴,更多航天技术应用场景正在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