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成金灿灿 收获满当当(大数据观察)(3)
沈火军介绍,粮库一方面通过空气温湿度、粮温24小时监测调节,在高温天自动开启空调降温,冬季定期通风,有效降低粮食损耗。另一方面,采用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向粮堆内充入氮气,在密封粮堆中形成低氧、高氮储粮环境,达到杀虫抑菌效果,比起传统熏蒸杀虫方式,氮气抑虫技术更加绿色环保。
2023年起,浙江全面铺开“浙江粮仓”粮食安全数字化协同应用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从“人管粮”向“云管粮”转变。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萧山中心粮库将粮食质检与“浙江粮仓”系统有机连接,通过检验数据直采与原始数据数字化管理,实现质量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确保收购质检过程透明公开。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相适应的粮食仓储体系和网络布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标准完好仓房仓容超过7亿吨,粮食储备能力总体能够满足需求。
“智慧粮仓”助力节粮减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粮食仓储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目前,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有粮库已得到普及应用。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控温、气调、害虫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在促进粮食储存减损降耗的同时,实现粮食储存绿色优储、保质保鲜,也为粮食加工提供更多绿色优质原粮。
有车运粮
多式联运物流畅通
辽宁铁岭农业发展集团开原中心粮库,一辆辆满载粮食的货车穿梭进出。产自辽北大地10余个农场的粮食在这里储存、中转、加工,再被运往港口。“每年我们运粮的车辆大概有1.2万台次,交易量有50万吨。”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铁海联运是粮食跨区域流通的主要方式。一列装载着黑龙江东部玉米粒的运粮专列缓缓驶入大连港散粮码头,车底部打开,金黄的玉米粒倾泻而出,再通过履带传送到筒仓中。
在散粮码头,高大的粮食筒仓共有231个,能储粮70余万吨。不远处的1号泊位上,停靠着一艘万吨级的轮船,几十米高的自动化装船机有序作业,几公里长的传送带将筒仓中的玉米传送到船上。
“这样的自动化装船作业,每小时能装粮700余吨。”辽宁港口集团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副总经理王水介绍,“产自东北地区的部分粮食,通过火车集港,再转乘船舶,运往我国南方各港口,去年共转运粮食70多万吨,今年已完成30多万吨。”
辽宁是产粮大省,也是粮食流通大省。目前,全省高速公路设置粮食运输车辆专用通道105条,保障粮食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行,现有港口粮食泊位30个,港口粮食总仓储能力665万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贯通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东沿海、华南沿海、京津、西南和西北等粮食流入流出区域的重点通道,搭建了完备的粮食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网络,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持续健全,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成品粮油储备,能够有效满足应急需求。
(本报记者欧阳洁、郭晓龙、姚雪青、窦瀚洋、刘佳华)
版式设计 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0日 06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