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解析如何看懂国际期刊投稿规则
不会投稿,英语不通不背锅
科学家解析如何看懂国际期刊投稿规则
科学家经常与文稿写作和期刊指南做斗争。图片来源:Samyukta Lakshmi
■本报见习记者 任芳言
在给英文期刊投稿之前,你确定已经明白投稿规范了吗?英文科技论文编辑公司意得辑 (Editage)日前进行的一项近7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77%的人认为搞清英文期刊的投稿规则并非易事,还有部分受访者对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的概念界定感到困惑。
在这项调查中,有七成左右的受访者来自中国、巴西、日本、韩国等非英语母语国家。如果想要遵守英文期刊的投稿规则及学术规范,投稿人的语言水平是最大的限制因素吗?一些专家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了不同看法。
投稿指南难在何处
有学者就调查给出建议,或许一些国际期刊可针对首次投稿者设立指南,以降低理解规则方面的困难,也让期刊能获取多样性的研究。
中南大学机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针对第一次投稿的人员设立一定的投稿指南,让他们在投稿之前对相关学术规范进行学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补充。”
但对一些已经有论文发表经验的人来说,看不懂投稿规范的“锅”似乎不应甩到语言不通上。
“现在大学老师和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低,加之英文翻译软件功能齐全,把原因归咎于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不强,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喻海良表示。
一般情况下,在投稿期刊的网站首页可以找到投稿指南。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其实现在的国际期刊投稿规则大同小异,一般都会对文章的重复率、格式要求、作者变更、利益冲突声明以及通讯作者的一致性进行规定。”
结合多年来的学术编辑及审稿人经验,马军表示,不少期刊近年来一直在简化投稿流程,“毕竟这些会直接影响到投稿人和审稿人的积极性”。
比如斯普林格旗下期刊《非线性动力学》曾多次更新投稿模板,增加禁止并列通讯作者、取消作者推荐审稿人等规定,以便文章通讯作者和投稿系统通讯作者信息完全一致。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混沌》不再要求投稿人一次性上传完图片源文件、版权协议,初次投稿时仅需上传PDF文件。
“如果实在看不懂期刊的投稿指南,可以把这个期刊上最新发表的文章找来看一看,也可以向之前在同一期刊上发过文章的人请教。”马军说。
细节决定成败
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吴国成坦言,自己作为一名中国的学术编辑,很希望有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从而提升中国学者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但许多人并没意识到,是否遵守投稿指南会直接影响文章命中率。
喻海良建议,作者若希望自己的文章顺利发表,应该在投稿之前认真阅读投稿指南,若投稿行为不规范,论文投递成功的概率会大幅降低。
“对于一篇稿件而言,有很多细节影响了整个作品的质量,比如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引用、署名以及基金资助项目号的标注等是否规范。”吴国成表示。
几名有编辑或审稿经验的受访者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编辑在遇到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稿件时,会对作者的科研态度产生怀疑,对稿件质量的判断也因此受到影响。
不规范的投稿行为可能要归咎于一部分人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不少学术“菜鸟”可能也缺乏相应的系统培训。
学术教育应循序渐进
喻海良表示,对不少刚起步的科研人员来说,了解相关的学术规范主要靠课题组的“师门传承”,或在网上查看各种信息。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在学术伦理教育中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另外,研究生的“开学第一课”也是学术伦理教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先后在线上开设学术规范课程,清华大学还将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
除此之外,一些在论文写作、投稿等过程中的细节也应当被重视。
吴国成建议,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可以就学术伦理、诚信道德问题开展相关教育。在研究生二年级上半年,学生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或有投稿需求时,学校可就论文写作、投稿规范等开展有关课程或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