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创出多少价值
创新创业,创出多少价值
■本报见习记者 辛雨 卜叶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今,“双创”已成为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推手,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保障,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经济蓬勃发展的催化剂。
4年来,在“双创”道路上,已经涌现出一批助推技术应用的企业。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是否存在发展难题?能实现什么价值?
关键:市场与技术对接
经多年技术攻关,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掌握了自主人脸识别的核心技术,且技术关键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5年,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在企业资金的支持下,成立了重庆中科云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云丛),并致力于推动人脸识别核心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应用。如今,中科云丛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金融、安防等领域,公司估值达百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史浩飞向《中国科学报》表示,技术与市场的对接是解决双创企业发展的关键。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到位,就相当于为技术找到了市场。
史浩飞认为,中科云丛的成功源于研究人员的想法与企业的市场需求正确对接,因而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应用市场。
通常,研究人员懂技术,但市场需求考虑较少,而企业虽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却缺乏开发原创性技术的能力。“如果研究人员在研发初期就能够结合市场需求,用市场的力量整合研发力量,就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促进成果快速走进市场。”史浩飞说。
据了解,史浩飞团队在石墨烯材料的制备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经社会资本参与,该研究团队成立了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集石墨烯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为一体,致力于新型石墨烯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该公司已经对石墨烯材料进行了量产,并尝试与各个应用领域结合,探索该材料的应用前景。例如,石墨烯材料在智能终端、柔性器件等透明导薄膜上的应用。
史浩飞介绍,公司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以研发为核心,初步实现了石墨烯材料的部分销售。“相信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领域的探索,它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难题:政策、评审和资金
双创升级不断推进,在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的同时,各环节还存在哪些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告诉《中国科学报》,近年来,高校注重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成立了许多校办企业。这些企业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部分校办企业存在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个别甚至发生违法乱纪的现象。”
张伯礼认为,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由于校办企业存在政策不统一问题,使一些地方政府、高校无所适从,由此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优势的发挥,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
“既不能因噎废食,又不能放任不管。”对此,张伯礼建议国家制定和发布有关高校独立或联合创办企业、产业实体明确的政策和法规,明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作价入股的标准、要求及激励措施,使各方有章可循。
此外,史浩飞认为,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也影响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近几年,国家已出台多个文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很多科研院所也进行了相关探索,但在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老大难”问题。
史浩飞表示:“一概而论的评价体系会影响大家创新创业的激情,我们需要一个成果分类的评价体系。有的成果需要论文来权衡,那我们就评论文;有的成果依靠技术来判断,那我们就评技术。”
据了解,目前我国基础研究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投入,而发达国家的很多原始创新由企业投资支持。
“企业投入的模式更容易整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商品的链条,因此建议设立相关体制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实实在在的原始创新投资。”史浩飞补充。
价值:像种树等待果熟
近年来,一批具有标志性成果的企业涌现出来,很多企业有大批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史浩飞认为,创新创业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期投入。
“双创”深入发展,又会有怎样的前景和价值?
双创企业的责任除了发展自身,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中国青年创业导师团副秘书长解鹏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推进双创深入已告别初期的鼓励阶段。创业各方,包括院校、企业、双创平台等,已由创业初期的迷惑期进入更加理性、务实的状态,他们需要政策、基础保障措施等集中发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激发研发热情,打造良性的创业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联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力斌告诉《中国科学报》,双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中小企业发挥灵活性等自身优势的出口,也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有效方式。
他建议国家应加大力度激活和支持风险投资基金市场:“风险投资基金是中小企业双创资金的最好来源。”
“原始创新就像种树,刚种下时看不到什么果实,但很多年后,它便很有希望开花结果。因此,我们要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史浩飞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就一定能够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