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共议我国雷达技术发展
是“千里眼”也是“顺风耳”
院士专家齐聚共议我国雷达技术发展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 题:是“千里眼”也是“顺风耳”:院士专家齐聚共议我国雷达技术发展
新华社记者胡喆
雷达作为人类观风云、知天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在帮助人类感知外界态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雷达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面向未来,雷达何去何从?哪些技术能成为下一代雷达的颠覆性技术?16日,由中国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雷达行业协会和中国子学会雷达分会在京共同筹办的首届“雷达在哪里”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军地机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院士专家及管理工作者汇聚一堂,共同总结我国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展望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方向。
60余年:自主雷达“擦亮中国战鹰双眼”
7010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空警系列预警机雷达……从南京“小红楼”走向全国各地,从落后到先进,中国雷达历经60余年的发展历程。
1956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制了第一部406米波远程警戒雷达,标志着中国雷达从装配仿制正式进入了自主设计阶段;1976年,7010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屹立于燕山余脉黄羊山上,中国人从此掌握了相控阵雷达尖端技术;1989年,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取得突破,从此中国战鹰擦亮了双眼。
“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前中国雷达技术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并在局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说。
反隐身雷达、三面阵广角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近期,我国多型先进水平的新雷达亮相第十二届珠海航展,充分彰显了雷达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赶超”的卓越贡献。
“中国雷达事业在艰辛探索中起步,在追赶中成长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品类型齐全,形成覆盖各军兵种的陆海空天系列化产品;产品性能优异,部分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工信部副部长罗文在论坛上说。
“立足雷达,但不止于雷达”
在本届航展中国科的展台,一座独具科技感的球型穹幕格外耀目。这款由中国科14所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LED飞行模拟训练器甫一亮相,便惊艳全场。
专家介绍,通过专业级图像处理系统产生座舱外部的景象,能够为驾驶舱人员全维度再现真实的飞行环境。在空中模拟训练的运用中,可以播放任意亮度影片,最大视场角可达水平288°、垂直150°,能帮助飞行员熟悉不同的飞行高度、距离和方位,训练态势感知。
以中国科14所为例,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强军民融合发展,加快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在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自主研制华睿DSP、华睿ASIC和灵睿系列高端芯片,牵引国内数十家器件厂商共同构建微波、接收、数字三大芯片簇。正在研发的“华睿3号”是首款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的DSP芯片,将为集成路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这一切都源自我们坚持从雷达上来,到雷达中去的融合发展思路。立足雷达,但不止于雷达。通过雷达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会让我们走得更远。”中国科14所所长胡明春说。
面向未来,雷达何去何从?
面向未来,雷达何去何从?罗文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除了传统的气象、导航、遥感、测绘等领域,雷达正逐渐走到普通消费者身边,相控阵技术、毫米波技术在5G通信设备、车载雷达中得到应用。
吴曼青认为:“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的历史交汇期,协同探测、一体化、量子、微波光子、太赫兹、微系统、精细化处理等新兴技术已成为国内外雷达界的研究热点,究竟哪些技术能够成为下一代雷达的颠覆性技术,哪些技术是迷雾与陷阱,这需要我们的院士、科学家和行业精英深入思考。”
量子雷达、微波光子雷达、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近期我国研制的多款新型雷达首次公开亮相,揭开了未来雷达“黑科技”的神秘面纱。
量子雷达探测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雷达探测与成像识别领域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中国科14所研制的首部单光子检测量子雷达样机近日亮相,该雷达突破同类雷达的探测极限,首次实现远程探测。利用量子态所具有的特性,有望解决传统雷达在低可见目标检测、子战条件下的生存、平台载荷限制等诸多瓶颈问题,从而全方面提升雷达的各项性能指标。
同时,雷达处理正在进入“光时代”。微波光子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雷达上的应用是雷达领域的一项潜在颠覆性技术,是新一代多功能、软件化雷达的重要技术支撑。近日,中国科智能感知实验室微波光子项目组研制了毫米波大动态宽带雷达,并对民航飞机完成了高分辨成像,在实现高分辨的同时提高了微波光子接收机的瞬时动态。
此外,中国科自主研制的“问天1号”——全国产新型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的气象探测装备,创新性地融入人工智能等智慧气象前沿技术,实现精细化探测、精准化预报功能,可有效提升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提前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