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征:我为科学争流量(2)

光山新闻网 山阴新闻网 2019-03-29 09:15:35
浏览

对比《流言终结者》和国内科学验证类节目,前者最大的特点是,它对大型实验的过程验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验证过程中不断寻找事物的本质。

首先,《流言终结者》常常涉及大量机械制造、车辆碰撞、打击爆炸,这与国内同类型节目从融入生活的选题出发就非常不同;其次,参与人士、实验仪器及实验场地的选择都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而在节目的呈现效果上,《流言终结者》追求的是还原科学真相、保证实验完整且真实。因此,它格外关注实验对象的特征和细节,充分阐释实验过程所涉及的研究逻辑,层层递进、细致分析。

陈征表示,这样的节目制作类型既要有专业团队长期投入这项工作,又要负担得起巨额的实验成本。

它的优点在于,逻辑严谨、细节丰富、科学阐释力强,陈征称之为“一本正经的理工范儿”。但近5年的电视科普经历却告诉他,对目前中国大众的品位而言,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节奏缓慢,不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在从事电视科普的过程中,陈征遇到的最残酷的现实是,但凡节目需要进行实验原理阐释时,收视率曲线就呈断崖式下跌,到下一个实验开始才接着又重新往上爬。

由于观众倾向于那些惊险、奇趣的实验现象本身,市场在选择节目定位时,就会让倚重这些内容的类型胜出。

“我们的观众习惯于看结果胜过过程,这是非常糟糕的。” 陈征并不避讳这个事实,即便在科普活动中,大众对感官刺激的追求也要大过对智力体验的追求。换言之,科学依然不是一种刚需。

5年前,陈征的梦想就是做出一档中国版的《流言终结者》,现实却仍遥遥无期。“在这样一个娱乐化时代,科学要想在电视和网络平台争流量,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就是科学大院门口的门迎”

如今,陈征只是将这个理想的科普节目形式暂时放置一边,这不妨碍他继续积极地投身科学传播事业。

“关注科学并非当下大众精神生活的主流;影视科普内容的选择就是与收视率、广告招商相妥协的结果。当我们认清这样一些客观现实,放下知识精英的价值判断,然后才能思考,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让陈征形成这一认知的,其实是他的教师职业。在高校教书育人,许多老师深感无力,他们总是试图把所有的知识、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结果却总是无效。因为大学生正是思维日渐成熟、自我意识觉醒的群体,但同时他们的经验、见识尚浅,以至于他们往往视老师的教导于不顾,难以被改变。

“于是,我给了自己一个默认设置:每有一个学生愿意多听我的教导,就是我个人的一份收获。”这同样也是陈征选择做短视频的初衷——每争取到一个粉丝关注,就有可能为科普传播赢得一个潜在的对象。能做一点算一点,这就是他所谓的“理性分析、感性决策”。

而且他知道,在一个生动有趣、接地气的平台,更能实现自己的这个小目标。2018年《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显示,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1.8万个,累计发布超过300万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

陈征说,当我们在做科普时,必须把它与科学教育严格地区分开来。“科学教育是插秧,插一根活一根,这是学校该做的事,因为它的本质是教育,需要循序渐进;而科普的核心在于传播,它的本质是文创。因此,干科普不要搞什么宏大叙事,不必执着于要教会大众什么,甚至得培养个科学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