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在国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4-17 14:47:00
浏览


 
黄旭华:在国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  
 

黄旭华:在国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

黄旭华院士指挥大合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或许难以想象,被外界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中学时代“一再输在起跑线上”。

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即使是身在殷实的杏林之家,黄旭华(当时的名字叫黄绍强)也曾几度无学可上——小学毕业后辍学半年多,初中只读了两年半,高中仓促毕业,在军车炸药箱上坐了整整7天到重庆“寻一张安静的书桌”,一年后才考入大学。

回首过往,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更愿意用“梅花香自苦寒来”来概括自己的世纪人生。

弃医从工追逐科学救国梦,荒凉孤岛潜心科研龙宫探险,他和我国科学家团队不到10年便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而他自己也成长为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中学时代背井离乡、历经烽火的求学路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让他日后面对恶劣的科研环境仍甘之如饴;项目攻关的紧张时刻,他用音乐排解困顿,少年时的兴趣爱好让他终生受益。

走进青少年之中,这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常常现身说法,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从天而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弱则国家弱。青年一代必须清楚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国家需要中寻找人生方向”。

一波三折的求学路

黄旭华的中学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高小毕业时,恰逢全面抗战爆发,他一度半年无学可上。

得知县城聿怀中学搬迁后落脚揭西山沟五经富的消息,黄旭华正月初四跟二哥背起行囊朝新校址进发,徒步山路4天,“脚都磨出了血泡”。

爬过最后一个山头,目之所及让他不禁心凉,几个四面透风的草棚就是他要找的学校。

聿怀,语出《诗·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意为笃念,有“胸怀广阔”之意。

这所迄今130多年历史的学校,在民国时期就已是汕头一带最有名望的中学,而今更有“一校五院士”之美誉。

即使在大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学校依然能开出语、数、外、理、化全部课程,甚至还有动物学、植物学。

烽烟之下,弦歌不绝。白天上课,每当日寇飞机响起,老师便拿起小黑板带着大家往外跑,“冬天藏在甘蔗地里,夏天躲在大树底下”,读书上课就像“打游击战”。

文化课之外,球类比赛、歌唱比赛、话剧表演等课外活动丰富多彩,黄旭华曾在篮球比赛中获得一枚奖章。抗日浪潮下,“狂呼社”“叱咤社”等学生社团应运而生。

师生每餐只有稀饭,有时把油条剪成片蘸着酱油当菜吃;煤油都是奢侈品,晚上就用墨水瓶装豆油、菜油当照明灯自习,夙夜匪懈。

学校不断搬迁,经历了两年多初中生活后,黄旭华决定投考桂林中学。北上梅州,因错过考期前行受阻,只好在广益中学栖身一载。

兵荒马乱中,他与家人失联,曾在出租屋中连饿3天差点毙命,“全身冒冷汗”之时,家中汇款奇迹般到来。

1941年初夏,黄旭华经过整整两个月的晓行夜宿,终于抵达桂林,并顺利通过桂林中学的入学考试。

在这个大后方的文化中心,名流云集,也给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师资。

英语老师柳无垢是柳亚子之女、宋庆龄秘书。这位姑苏才女欧美阅历深厚,教学理念先进,每次她课堂的下课铃声响时,总让同学们意犹未尽。任教师时还常出入美国驻桂林领事馆,在课堂上带来许多时政要闻和二战进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