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在国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3)
为了工作保密,黄旭华30年没回家,父亲、二哥逝世他都未能奔丧。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刊发《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母亲含泪细看,认定主人公就是多年未归的三儿子黄旭华。
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位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答案是,“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只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小时候,黄旭华目睹父亲弹奏扬琴,常常模仿父亲弹奏一二。中学时,他自学了口琴,和同学一起组建起乐团;也曾拉过一段时间小提琴,最后因为练习耗时太多放弃了。
在核潜艇研制最困难、最紧张的时候,黄旭华总能在音乐中舒缓压力、获得灵感,“音乐对于陶冶情操很有帮助”。
音乐之外,体育同样让他受益良多。
中学时篮球得过奖章,拿过乒乓球的三级运动员,长期坚持锻炼让他扛过了“文革”中白天养猪、彻夜研究的日子,到而今94岁高龄,他每天坚持上班,面对记者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思路清晰、中气十足。
反观今天的中学生,时间被考试课目安排得满满当当,“把同学们束缚得太死了”。
去年,黄旭华的外孙子被保送清华大学,还获得了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在家长们眼中,这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黄旭华认为,相较于各学科交叉研究的需求,现在的学校教育“太专业了”,外孙在中学成长中“放弃了很多”,比如文学修养不够,“那么多名著,那么多人生道理,这对一个人的性格培养很重要”。
他曾在北京一个竞赛上,看到从全国各地汇聚的中学生们,一个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样子,不禁扼腕叹息:“理想的教育不是这样,德、智、体、美要全面发展。”
面对中学生求教“学习方法”,他追忆往昔,总结一个人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一个是天资,第二个是勤奋,第三个是机遇。他认为自己不算太聪明,也不是太笨,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勤奋和面对机遇下的坚持。
“看准方向、坚持到底很重要。”多年来与年轻人接触中,他注意到一个现象:不少人不安于自己的工作,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频频跳槽。“也许他可以发财,但他事业上不可能有大的成就。事业上要有大的成就就要看准,你要坚持下去,一个人能够工作的时间并不多,要坚持做好。”
这个自认为“不聪明也不太笨”的长者用一生为此写下注脚——从1958年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诞生至今,很多人来来走走,而他一经踏足便是60年光阴痴心不改,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唯一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者。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黄旭华还想再加上一句——“只想当将军的士兵也不是好士兵”。他寄语今天的青少年一代,“行行出状元,要做各自岗位上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