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广大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18日
学习札记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合作、交流逐渐突破国界,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当科技成为引领全球进步的重要力量时,对科技人员而言,祖国二字不仅不应该褪色,反而更加珍贵。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都离不开爱国精神的召唤和支持,也离不开一批批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科学家的无私奉献。
科研贵在“顶天立地”,科技人员要做与国家需求匹配、与世界接轨的“顶天”的研究工作,也要解决国民经济主战场需要的“立地”问题。科学研究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科学研究、国家发展的完美契合。同时,科学研究和创新也应当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想法,科技人员要立足科学研究,求真务实,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在当今思想多元的社会环境下,爱国主义形成了一个凝聚合力、汇聚共识的精神支柱。将爱国情怀作为对科技人员的第一位要求,不仅可以让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把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把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国家发展优势,同时也能够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爱国主义信念的坚守者和传播者,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人生理想与国家梦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高福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种传播及宿主免疫机制、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公共卫生策略的研究。
融会贯通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怀抱着深重的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新中国成立以来,钱学森、周培源、叶笃正、钱三强、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怀揣赤子报国之心,冲破艰难险阻,回国报效祖国。在“小家”与“大家”之间,他们牺牲了金钱、地位、名誉等常人难以割舍的东西,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是对国家、民族的深刻情感,是对祖国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望,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在科学研究领域,在不断探索创新的当下,广大科技人员应该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学习他们对理想的坚持,对国家的热爱,以此树立起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国家在为科技人才提供充分科研条件的同时,也应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把爱国情怀化为建设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历史证明,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只有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更广泛地聚集志同道合者,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好各种人才资源。(本报见习记者高雅丽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10-2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