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勇士”:碧海寻声
“深海勇士”:碧海寻声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准备入水。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记者 李晨阳
2019年1月底,南纬37度海域。涛声隆隆,海鸟随风起落。
深蓝色海水掀起一座座浪峰,每一次吞吐,一颗鲜红的“明珠”就跃出几许。这“明珠”时隐时现,身手矫捷的蛙人乘船而至,把它用一根缆绳牢牢牵住。
当它终于破水而出,现出红背白腹的身型,甲板上等候的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紧接着是一阵惊叹:看,它带回了什么!
深海勇士
虽然很久没有出海了,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还是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深海勇士”号的每一个进展。他还记得2017年秋天,自己最后一次随着“深海勇士”号挺进大洋时,那海上日出的斑斓景象,那破水瞬间的剧烈颠簸,还有随着探照灯明亮起来的海底世界。
那是中科院声学所参与海上试验的最后阶段,关系到“深海勇士”号能否如期交付到用户单位——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手中。
刘烨瑶深潜时,在数千米之上的海面,母船指挥部的显示屏,每隔1分钟就会刷新深潜器传来的下潜深度,运动速度,舱内温度、湿度、气压、氧浓度等各种数据。
母船与“深海勇士”号的交流,就像聊微信,在弹出的窗口上,文字、图片、语音,你来我往。而这每一句简洁的对话,都是中国水声通信科技力量激荡的回音。
据专家组统计,“深海勇士”号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尤其在水声通信、自动控制方面显露出独特的优势。这些突破不是来源于封闭的堡垒,而是打破藩篱、开放合作的结晶——中科院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中的3家共建单位: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携手创造了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成绩。
“我希望越来越多事实证明,我们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王小民说。自成立以来,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万米无人深潜器等重大装备研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时光回溯到5年前。
那是当时看来无比寻常的2014年8月18日。在北京市三里河路中科院机关大楼的7层会议室里,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在全院领导干部和科研骨干视频大会上宣布:正式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建设卓越创新中心、创新研究院、大科学研究中心和特色研究所等四类新型科研机构。
此时,中科院拉开了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开启了一场触及体制机制核心命题的深刻革命。
在分类改革的浪潮中,很快掀起了第一波浪花。
海洋领域科技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重大战略,与此同时,我国海洋核心装备和关键器件却几乎遭到全面封杀。扼颈之痛下,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作为改革的首批试点之一,背负厚望,应运而生。
众“智”成城
说起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的诞生史,王小民津津乐道。
2014年6月,白春礼召集京区研究所所长,研讨“率先行动”计划的改革方案。不久之后,他率领这些所长到华为公司北京高端交流中心“取经”,探讨此次改革的发展路径。次日,他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广州,向中科院广州分院宣贯“率先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