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核双翼的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汇国际和产业资源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基于一核双翼的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汪勇团队。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汪勇(右一)指导研究生实验。
2018年8月,暨南大学和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共建“油脂加工与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作为暨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理工学院遵循“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规划,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专业6个,科学硕士专业7个、专业学位硕士专业2个、博士专业2个。学院在读研究生320名,在读本科生1021名。据悉,暨南大学工程学、农学、材料科学进入了国际ESI排名前1%,其中理工学院的教师贡献率非常高。
“我们提出通过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究项目‘走出去’和‘国家外国文教专家’项目‘引进来’进行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汪勇表示,经过近8年探索与实践,我们提出培养研究生“1+N”种能力的理念,构建了以“一核双翼”(联合实验室为核心、工程中心和创新联盟为两翼),融汇国际和行业产业资源的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汪勇,1977年出生,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创新团队带头人。他不仅探索油料生物炼制与营养领域科学问题,也积极研发行业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多项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两方面均衡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作为联系人协助合作伙伴加拿大萨斯喀切温大学Martin Reaney教授获批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
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新模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型非常强的工科专业,随着食品工业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要求培养的研究生不光要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同时要有良好的应用实践、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传统的‘师徒制’和‘闭门造车’研究生培养模式,严重依赖校内资源,培养的研究生能力单一,无法适应和满足国家和产业对高端创新人才的需求。”汪勇表示,同时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课题研究与行业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脱节,成果转化能力低下。此外,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欠缺,学术交流水平弱,无法追踪国际研究前沿。
2011年,汪勇提出通过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究项目“走出去”和“国家外国文教专家”项目“引进来”进行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在此基础上,逐步升级组建了国际联合实验室。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升级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经过多年的构建与实践,汪勇团队已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上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开创了基于“一核两翼”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培养研究生“1+N”种能力理念作为培养目标,“1”为一种核心能力,“N”为多种拓展能力。国际联合实验室重点培养研究生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和科研创新能力,形成国际化视野。工程中心和创新联盟通过产学研联合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应用实践和成果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