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ICU病房ECMO重启生命:19天 我们终于救活他了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29 11:08:55
浏览

  记者直击ICU病房ECMO重启生命

  19天,我们终于救活他了

  长江日报记者进入ICU病房

  成功脱机后,医生兴奋地大喊三声:“你活过来了”

 

  撤机前患者想写几个字,但尝试了几次没成功

  “我终于知道他想写什么字了,是‘多谢’”

  2月28日上午11点30分,50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王强(化名)脱离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一天后,又顺利脱离有创呼吸机。一拔完管,极度虚弱的他就奋力吐出两个字:谢谢。

  “19天,456个小时,我们终于救活他了。”同济医院护心小分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王强是同济光谷院区ICU病房里第一个植入VV ECMO的病人,各项指标一直稳定。可准备撤机前一晚,他出现凝血障碍。

  周宁用“想死的心都有”形容当晚的心情。在和华山医疗队的李圣青教授一起细致分析后,他们调整了抗凝策略。随后,周宁整晚没睡踏实,竖着耳朵听手机动静。

  随着“应收尽收”战略的推进,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已从发热门诊转移到ICU病房,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令人揪心。2月10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开放823张床位,接收来自各医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2月11日,该院组建同济“特战尖刀连”,包括护心队、保肾队、护肝队、护脑队、气管插管队和中药特殊治疗队,与来自上海、青岛、杭州等地的17支援鄂医疗队并肩作战,负责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

  截至长江日报记者发稿前,王强恢复不错,生命体征平稳。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短暂兴奋后,面对武汉目前还有1363例危重症患者的现状,他提出:“不可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要继续探索多专科临床支持救治危重症患者模式,与死神抢时间。只有形成可复制的危重症救治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关口前移尽早启动ECMO

  驻扎同济光谷院区的17支援鄂医疗队负责16个病区及一个ICU。此前,严峻的形势让华山医疗队第四纵队领队李圣青教授几近崩溃。

  “太惨烈了。”李圣青是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带领团队负责ICU病房。经历过SARS的她直言,与新冠肺炎的惨烈程度相比,SARS算小巫见大巫。尤其是危重症患者,救治难度比SARS还大。“很多患者上午还好好的,下午病情就急转直下,接着心电图就成直线了。”

  光谷院区ICU病房有30张床位,全部住满, 27个患者要气管插管。《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24日刊登的一项涉及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52名危重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病情进展到危重症后,死亡率高达61.5%,患者从入住ICU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7天。

  危重症患者死亡率成了同济“尖刀连”和援鄂医疗队医护们的心头刺。从2月11日开始,每天下午3点,光谷院区的报告厅都会召开疑难病例讨论会,17支队伍派出代表参加。

  “人是一个整体,在对抗新冠病毒时,患者心脏和肺部是需要同时战斗,只有保护好心脏,患者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对抗肺部感染。我们在临床中发现,20%危重症患者存在心脏损伤。”在一次讨论会上,周宁提出,救治危重型患者,ECM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ECMO不是用来续命的,而是用来救命的。在最优呼吸机参数通气情况下,如果患者还有难以纠正的严重低氧血症,应该尽早启动ECMO,而不是等到无计可施时用ECMO来延续生命,那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实际治疗意义。”

  “治疗关口前移”。周宁提出来的“尽早启动ECMO”的理念和李圣青对有创呼吸机的使用时机不谋而合。“病情急转直下是新冠肺炎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李圣青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以指脉氧指征为例,从93%掉到85%,病人在无创呼吸机的情况下只要半个小时。如果不马上插管,病人很快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