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德语翻译家宋书声:毕生坚守 尤显厚重
九旬德语翻译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宋书声——
毕生坚守 尤显厚重(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人物小传
宋书声:河北新河人,德语翻译家,曾任中央编译局局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副会长;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的翻译、审稿工作,主持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8年11月19日,荣获中国翻译协会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翻译,是外国优秀著作走入中国大门、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第一道坎。”中央编译局的图书馆里,宋书声说着,缓步穿梭于书架间,指尖每轻触一本书,仿佛就能打捞起一段尘封的岁月……2018年11月19日,中央编译局原局长宋书声,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却说,“编译工作,是集体的智慧,像我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
“接触到思想之光,幸福无以言表”
“我曾参与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正在紧张地编译中,比起前一版,做了一些修订。翻译这份工作,就是要不断推敲、不断修订。”91岁高龄的宋书声坦言,自己记忆力越来越差,“眼前的事儿,转眼就忘。”但说起翻译工作,任何细枝末节他都印象深刻。
“翻译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可是年少时看到别的孩子有书读,那种羡慕到现在还记忆犹新。”1928年宋书声出生在河北新河,年少时遭遇灾荒。“常常只能吃棉花榨油后剩下的壳,还用杏树叶充饥。”眼看家庭难以为继,宋书声被送到自行车铺里当学徒。
学习成为一种奢求,但所幸他后来参加革命,才离开了自行车铺,1946年与翻译结缘。“当年成立了晋冀鲁豫北方大学,设立了俄文班。我激动、兴奋,就不顾一切地去学了……”
为了精通外语,宋书声像一个漂泊者,四处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大学三年的学习时光,基础薄弱的他埋首苦读;毕业后,进入《实话报》工作,负责俄文翻译;停刊后,又被调到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工作;后又赴德国留学,学习德文。辗转多地多部门,他最终留在中央编译局工作。
“刚走进这个大院,接触到思想之光,幸福无以言表。”宋书声也在思考:我们国家的思想体系该如何建立呢?立自己,首先就要了解别人,在宋书声等人不断的努力中,国外思想的模样逐渐清晰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斯大林全集》的第三卷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相继出版……宋书声的名字,与一系列经典著作紧密相连。
“翻译要细致入微,每一句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宋书声是出了名的“业务局长”,办公室的大门,向所有热心编译的来访者敞开。
“翻译要细致入微,每一句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宋书声说,他1964年参与重校的《共产党宣言》,除了后期的简单修改,大体一直沿用至今,读者不计其数。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做了多大贡献”,他反复强调:“编译局的成绩,属于全体同志。”
“马克思主义经典是百科全书式的,若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翻译哪能准确?”宋书声说,精通中文和外语,只是成为一名翻译的基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修养,还需要政治经济学、历史、宗教、哲学等多学科的积累。
翻译一部著作前,团队必须花大量时间搜集材料。“这一卷涉及哪些领域、哪些著作之前有过翻译、哪些点存在争议……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当时,工作十分繁杂。”宋书声说,开展翻译时,左手一本德文原著、右手一本俄文译本,各种参考书、工具书摆满书桌,人就埋在书海里,一坐一整天,吃饭都会忘……“最困难的是遇到比较生疏的领域,还要去各专业院校、单位,敲专家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