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创新之城如何落子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5-08 14:04:30
浏览

  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创新之城如何落子
  深圳已规划建设9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光明科学城等区域集群

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创新之城如何落子

  位于深圳的国家基因库。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4月中旬,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开幕。深圳市主要领导在大会致辞时表示,从去年起,深圳市每年安排不少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积极争取和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一流人才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搭建更好的平台。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创新之都,深圳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震撼。而另一方面,缺乏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基础和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等依然是制约着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笔者注意到,最近几年,深圳市有关领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希望更多大科学装置在深圳布局,向各界释放出深圳将以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为切入点、努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心和意愿。

  深圳为什么要积极拥抱大科学装置?深圳哪些区域最有望建成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北京、上海等已经建成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城市相比,深圳在建设大科学装置的目标路径上又有何不同?本期圳聚焦,我们重点梳理深圳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所做的布局,分析大科学装置之于深圳创新发展的深层意义。

  ●采写:崔璨 夏凡

  1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大科学装置是吸引人才的“磁石”

  就像城市的公路桥梁等基建市政设施一样,大科学装置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载体,也是体现基础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均投入巨资建设各类大科学装置,如大家熟知的哈勃望远镜、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美国的引力波实验装置、日本的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等,这些高达几十亿美元的投资,均带来了科学上的丰硕回报,包括近年来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引力波的发现等都和大科学装置密不可分。

  而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始,我国已在上海、北京、合肥等城市陆续建成了一系列大科学装置,获得了一些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其所在城市的科研实力和全球影响力也因大科学装置而得到增色。

  反观深圳,早期产业多以加工贸易为主,科教资源并不丰富,也缺乏科学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所以长期都没有被列入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布局中。

  “与北京、上海、合肥等科技中心城市主要由国家的大院大所来布局大科学装置不同,深圳主要是依靠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来倒逼大装置建设,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有专家认为,以大科学装置为牵引做好基础科学研究,从来带动应用科学研究的进步,进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科技公司聚集,促进整个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

  另一方面,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对一座城市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李儒新表示:“科技人才评估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发展,首先要看科研环境好不好,而科研环境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区域内可以利用的科研设备有多少,大科学装置无疑是吸引科学家的‘磁石’。”相比北京、上海、合肥等已经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城市,深圳在这方面的人才吸引力上还有待提高。

  2 对标产业升级方向

  布局9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