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创新之城如何落子(3)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5-08 14:04:30
浏览

  其中,核心区主要规划建设材料基因组、合成生物学等大科学装置以及交叉研究大楼、基础研究大楼、工程研究平台等;科教区主要规划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这里布局了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拓展区主要为后期大科学装置、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世界知名科研机构集聚提供空间保障。

  另一个重点片区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规划全域面积近60平方公里,包括石壁龙、燕清溪、白石岭三大片区。在这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推进,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并支持北大生命健康科学研究院、深圳市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重大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同时,发挥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等诺奖科学家实验室作用,形成源头创新的战略支撑。

  ■观察眼

  建大科学装置群

  需“内外兼修”

  一座城市要发展,少不了公路、铁路、供水供电设施。同样的,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也不能缺少大科学装置。否则,基础研究会寸步难行,科技创新会缺乏持续动能。

  近年来,北京、上海、合肥、西安等科研资源富集城市纷纷加快大科学装置的筹建步伐,南京和杭州等城市也在跃跃欲试,深圳建设大科学装置可谓正当其时。尽管建设大科学装置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人才、资源的积累也都必不可少。这对于仅仅40年,就从白纸上建起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之都的深圳而言,应非难事。

  当然,大科学装置建设绝非一日之功。纵观世界,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技园等科学中心都有很长的建设周期,往往需要20年以上才能见到成效。除了能力和决心,深圳还需要耐心和毅力。

  未来,深圳大科学装置的名单会不断加长。然而,拥有几个大科学装置,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围绕大科学装置,深圳还必须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

  在硬件上,大科学装置周边要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良好的交通、居住条件,方便要素的流动和聚集。在软件上,要有相应的大学学科建设、课题规划、产业协同导向、应用链营造等,让大装置能够建起来、用得上、用得好。

  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核心引擎功能,深圳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不妨将目光跳出一城一市。立足国际视野,挖掘港澳的人才和大学资源,与大湾区范围内的其他大科学装置和科学城联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